第二章 道論解析--老子玄德論的形而上依據
老子對上古社會所處的倫理道德體系的邏輯論述,實際上是對個體生命“應然性”道德規范的哲學化論述,并將其概念核心地表述為“玄德”.在《老子》原文以及對道家思想進行研究的各種文獻中,“玄德”被統一認為是一種由人性的最高善所引發的終極道德觀和對美的純粹追求。那么它的立論根據是什么?
“玄德”作為應然性規范,作用于形而下的社會生活,邏輯上必然要穿透于形而上的道,否則便不能成立。按照老莊文本之解讀,立道方能明德。所以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必須是先“悟道”才能“顯德”.這里,就不得不先理清論定“道”的含義,分析它的原理性質,才能給“遵德”,“顯德”一個邏輯基礎。
第一節 道的性質
古往今來,《老子》研究者已對道的各種性質和原理進行了豐富而全面的闡述。如道的根源性,玄德的整體性,事物的對立轉化規律等等。但始終有一個問題橫亙在探尋之路上令我們無法忽視--究竟如何用道和玄德的理論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指導人們的實踐?通過文獻,我們能夠了解道的原則是要把握整體。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在生活中究竟該如何把握?整體與個體的關系該怎樣梳理?我們也知道事物的對立轉化規律是可以通過大量的日常經驗所證明。但顯然僅知道這種對立轉化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確定這種對立轉化有無條件?如果有,條件是什么?轉化的程度和限制在哪里?或只要是單純的朝目標的反向而行就可成功?老子并沒有詳細規定道學方法論的具體準則和精度,致使對它的實際應用成為困難,極易陷入相對主義。這就使得我們對道進行系統化分析從而細化和規定由它而生成的形而下的現實指導原則變得十分必要了?;诖?,我們嘗試著對“道”的意義和性質予以分析和論述。
一、有無之辨
“有無論”與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道家文獻中“有”“無”一方面與道都屬于根本性的抽象概念,而且“有”“無”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表述為世界的本源。如,“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①”等等。雖然都具有抽象性,“有無”觀念卻直接取材于現實,相比囊括寰宇的“道”更易令人理解;另一方面,對道以及玄德的描寫中經常會用到二者加以輔助說明。這預示著從“有”“無”著手而分析道之義理的可行性。
“有無”之概念是從人對現實事物的抽象中得到的?!兜赖陆洝分杏羞@樣一段描述了“有”“無”與現世物事的關系:“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②”三十跟條幅匯集到轂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車的功能和性質。和泥制作陶器,正因為陶器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陶器的功能和性質。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房屋中空虛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功能和性質。
不難看出,老子在這里將“有”統一視為人能直接感知的具體實在,而將“無”作為與實體概念相對的空間。蘊含的意思是說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它本身是由它的實體(有)與它的空間(無)共同決定的。有了“無”,一種物體才會有它獨特的形式,功能和性質。如果沒有空間,弓將不再是弓(“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③),樹將不再是樹,因為它們都無法在運動中獲得它們的“用”.另外一個例子也許更加典型:我們知道在現代科學中決定一種物質屬性的最小單位是它的化學分子,一種化學分子之所以具有它的特性和功能,也是由于它的(實體)原子和化學鍵以及(空間)這之間的排列組合,從而構成了它的特定分子屬性。從老子的觀點可以得出:萬事萬物都由“有”與“無”共同構成?!盁o”并不是虛無的,沒有意義的,它可以引申為對一個事物起到規定性作用的秩序和結構。袋子的創造是為了裝載貨物,但是不停的裝填最終會使袋子撐破;生命需要同化外界的物質而獲得營養,而營養過多會對本身有害;人的欲望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動力,但是對欲望的過分追求最終會侵蝕人的內心,造成人與自身,與外界無法和諧共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雹伲挛锸窃凇坝小迸c“無”的動態平衡中得以存在和變化的。如果一個事物只注重填充它的“有”,而忽視它的“無”,勢必會造成其原有的結構與秩序無法支撐它的一天,至使其穩定的存在崩潰。在前進中要掌控“有”與“無”的平衡。(“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雹冢┩瑫r,由于普遍聯系的存在,“有無相生”的理論可以衍生至多種事物構成的整體層面。如果我們把整體看做一個“有”與“無”組成的事物,其中“有”指整體中能被觀測到的具象化的部分事物(因為它是具體的,單獨的,在主觀意識中是可見的)?!盁o”指的是部分之間存在的客觀空間秩序,(因為它是抽象的,所以在主觀意識中表現為“無”),秩序和空間表明構成整體的事物之間存在著固定的聯系,這便是規律,正是由于“無”所指代的這種聯系和規律使得整體的存在得以可能?;诖宋覀兛梢缘贸鐾普摗盁o”的概念中本身便包含有整體性以及對整體性進行把握的內涵。事物只有處于整體中才能正真得到發展。孤立地自我超越和突破而不顧外部環境因素是難以實現的。舉例:羅馬帝國的迅速擴張和它的最終消亡。領土和資源的富有標志著國家的興盛和強大,但由于內部的國家結構和外部的國際環境都無法支持如此龐大的政治經濟體,東西羅馬帝國分別因日耳曼人和土耳其人的侵略覆滅。
“軍隊從前一直是獲取奴隸和物質財富的有用來源,而現在卻成為沉重而不可避免的負擔。同樣,擴張時期腫脹起來的官僚機構,現在也到了收縮時期,它是不可能維持下去的……經濟上的分散必然伴隨著政治上的分權。隨著貿易的衰落和國家歲入的減少,帝國大廈不能再支持下去,并慢慢地開始崩潰。這一因素促使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不顧一切的努力以帝國法令來支持帝國大廈。但是,由于帝國的疾病是‘器質性’的,而非表面的,所以一切嚴格管制雖然起了維持,加強統治的作用,但最終還是沒有用的……”③在整體層面上把握事物是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然方法。其實單個事物也是由內部各種因素所構成的整體。用整體的眼光看待世界是具有普遍性的。道有多大,這個整體就有多大。所以要“滌除玄覽”,清除對具體表象的“有欲”而看到事物的本質,放下對自身的執念而體悟到本體與外部環境的整體聯系。這即是從具體的“有”的背后把握“無”,從“有”到“無”后即可歸“一”.“一”指宇宙萬物之整體,又指宇宙萬物生存發展的根本規律。
我們也正是基于這個規律才能得出玄德須追求和諧共生,與天地齊同的至高倫理理念(下文將詳細論述)。至此,道的概念已經呼之欲出了。
二、道生萬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②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③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雹僖陨蠈Φ赖拿枋鑫覀兛梢钥闯觯?/p>
1:道是不可以通過直觀感知的存在。
2:道是天地萬物產生的開端,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
3:道之大囊括宇宙間的一切,并確實地作用于萬物孕化生長。
4;道是恒定的,它的運動具有循環反復的特性,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它的存在根據就是它本身(“道法自然”)。
綜合以上可以得出結論,道是世間萬物存在和發展的總規律。那么它與“有無相生”事物運行規律是一致的。
大到國家朝代,小到一草一木,世間萬物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發展成熟再歸寂為消亡,繼而再起的循環過程?!盁o”與“有”共同決定了物,“無”與物的顯現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無”中孕育著“有”,是“有”的起源。所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與“有”的無限交替和轉化,既是這個世間的恒常真理,又是一切事物生發存在的方式,即“眾妙之門”.由于“有無相成”運動的本質性,恒常性,所以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由于它絕對的普遍性,是從具體的感性經驗概念中抽象而來,所以它無法直接被人們感受到,名曰“夷”,“?!?“微”;由于事物的發展在形式上都是“有”“無”反復的過程,所以它可被稱為“大”,“逝”,“遠”,“反”.至此,我們發現“有”與“無”變化過程所體現出來的特點與《道德經》中對道的描述是完全吻合的。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有”與“無”作為道的兩種最根本因素統一于道,道即是二者相互轉化運作于萬物的整體過程。正因如此,道的概念才具有如此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才能成為萬物運轉都必須遵循的存在。
老子所處時期,周朝式微,諸侯國之間割據混戰,民不聊生,老子有著充分的動機去思考民族國家興亡之現象和其背后的規律,借以探索出一條能重新賦予周朝統治以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道路。老子作為周朝史官,能得以資鑒上古時期至當時所有朝代歷史和文化。每一個朝代無論前期如何太平昌盛,都免不了走向衰落。推及生活中的人,自然間的花蟲鳥獸,莫不都是遵循著由新生到壯大發展,再歸于寂滅的規律。將這一過程加以抽象,老子發現萬事萬物運轉的共性就是兩個基本狀態以及一個基本關系,這就是形而上的“有”與“無”以及二者不斷銜接轉化的關系。二者的轉化中內涵“生”與“死”,“美”與“丑”,“強”與“弱”,“善”與“惡”等現實層面上的轉化。而對這種轉化關系的論述,反映的正是老子對具體社會生活和國家社稷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的深度思考和高度關切。
三、道的運作原則--反與弱
這句話道出了道的的兩個基本運行原則,即“反動”原則和“守弱”原則。兩種原則當然只是相對的。無條件地守持柔弱,反向而為,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社會也不會得到發展。從根本上說,有意反向為之,也違背了道法自然的精神。
那么老子為什么要強調“反”與“弱”呢?因為事情的成敗并非單靠自身力量的強大與否就能決定。通過前面的“有”“無”之辯一節,我們知道事物之間是作為一個整體相互聯動的。良性和健康的發展必然建立在整體環境的支持和認同之上,否則便無法形成真正的發展趨勢。其實縱觀《道德經》中所有關于“反向而成”的語句,描述的都不是孤立的單一的事物,而是事物之間的關系。比如“天下至柔”的水對應的是“天下至堅”;無為而治的君主對應的是天下的百姓;處其下的“百谷王”對應的是匯聚而來的溪流。老子所要表述的其實是相互之間聯系的事物作為整體共生共存的關系。這種共生共存的關系表明整體的發展是作為局部的個體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為了與整體同步,個體便不得不相對地犧牲自己的擴張趨勢,為整體流出空間。為了真正的“大勢”需要在適當情況下走向事物的對立面。這在人的主觀意識中表現出來,就是“反”與“弱”.下面我們用2015 年中國股市的發展運動來說明和解釋這種觀點。A 股最終在 2015 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股災,其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基本面(整體)不足以支撐暴漲到 5000點高位的 A 股市值(局部)。我們的分析從 2014 年的牛市開始。當年牛市形成的邏輯基礎主要是中央領導集體銳意執行改革,開放社會融資渠道提高市場風險偏好,以及節能減排和房市疲軟引起實體經濟下行,海內外資本需要新的投資場所。也就是說經濟環境和之前相比并沒有太大變化,甚至在某些指標來看有放緩和下滑的趨勢。所以牛市的開啟更多地是由于對改革的預期,即所謂的“改革?!?“政策?!?基于這個邏輯,健康的 A 股應該是配合“全民創業”和“工業 4.0”的未來經濟局面而平穩上行,形成“慢?!弊邉?。但到 15 年四月份,中國大部分投資者眼中只有瘋狂溢價的股票,而看不到股市的暴漲速度已經完全脫離了中國整體經濟體系的支撐。最后,考慮到系統性風險政府強行去杠桿,清理非法融資配資,股市迎來噩夢般的暴跌,熊市降臨。
用道的觀點來看。由于對財富的貪欲使得股民只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正處于牛市中的 A 股,從而忽略了它與外部因素(國內外經濟環境)之間的整體性。(對“有”的片面執著從而忽略了“無”.)合理的情況下股市為了配合其所在的整體經濟結構必須要有所回調,在趨勢上要有所弱化,形成一個有漲有跌,主體為漲的緩步上升走勢,(一味野蠻生長只能造成社會的普遍投機心理以及巨大的股市泡沫,最終引發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這也是政府要打壓股市的原因。)這樣才能與在改革中經過陣痛而逐漸抬頭的中國經濟體形成較好的匹配,既達到為企業改革轉型提供融資募資的服務目標,又能在中國經濟成功轉型后得到正面的反饋,從而為 A 股以后的走勢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增添持續性的動力。否則只會破壞經濟環境的健康和穩定。事件之中彰顯的是個體必須以整體的形式生存和發展的道理,也既是所謂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①??偠灾?,“有”必須在“無”中才能存在和發展,趨勢的后退和弱化是為了防止“有”的滿溢會對“無”造成不利的影響,也是作為整體的“無”對“有”的必然性規定和制約。
所以“用反”,“守弱”,“抱柔”,“居下”都是為了強調要協調主體與周圍客體的關系以利用整體的力量(包括自身)來推進主體的實踐進程以達到自身的目的。這才是事物真實的運動規律,也是“道”(“一”)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