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生學術誠信
學術誠信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實事求是、不欺騙、不弄虛作假,還要恪守科學價值準則、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活動的行為規范”.[1]研究生學術誠信即研究生在誠實守信的原則下進行學術研究活動。具體來講是指研究生在整個學術研究過程中,以嚴謹務實、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學術,自覺遵守學術規范,不弄虛作假的誠實守信行為。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提高了我國人才儲備量,還改善了我國的教育結構,但同時也對研究生教育本身提出了重大的挑戰。[2]
二、新時期研究生學術誠信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學習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其專業性和探究性,他們平時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學術活動。當前研究生在科學研究申請、實施和發表的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學術誠信問題。
1.科學研究申請過程中的學術誠信問題
科學研究的準備過程是科學研究的起點。研究生在科學研究的申請過程中存在的誠信問題主要有:(1)在申請課題或項目過程中只是簡單地模仿或者套用已有科研項目的思維和框架以形成自己的立項開題報告;(2)故意夸大、杜撰其課題或項目的研究意義以顯示其課題或項目的必要性;(3)在文獻綜述中未正確標明其引用的參考文獻或虛擬、捏造與篡改其參考過的文獻資料;(4)為獲得項目或課題,通過不正當手段對評委進行拉攏或利誘。
2.科學研究實施過程中的學術誠信問題
科學研究的實施過程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著科學研究結果的科學性??茖W研究的實施過程包括平時的考試或作業的完成、實驗操作過程、社會調查過程以及論文或報告撰寫過程。研究生在科學研究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誠信問題主要有:(1)在事關畢業和授予學位的關鍵性考試和等級考試中,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2)擲重金請槍手代寫論文或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冒險充當槍手替人寫論文或參加考試;(3)為了得到預期的數據,偽造、修改實驗數據、調查結果,或者未經實驗和調查,自行編造實驗記錄和調查數據;(4)為參考和引用別人的數據結果和觀點,沒有恰當、規范地標明其所引用的來源或故意改頭換面,不加注釋;(5)在網上下載大量已發表的文獻資料,通過剪切、復制、粘貼等方法低水平拼湊字數,臆造虛構論文。[3]
3.科學研究發表過程中的學術誠信問題
研究生在論文發表的過程中存在的誠信問題主要包括:(1)只是追求論文的數量而不管其質量,將一篇內容相同的文章經過改頭換面后投向多處刊物;(2)將同一篇論文在幾家刊物上發表或將一篇論文的內容分割成若干部分,變成多篇論文后投稿發表;(3)在進行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時,同學之間、導師與學生之間論文掛名即“搭便車”現象非常嚴重,出現不少多人署名、相互掛名行為;(4)為了提高論文檔次,在未經導師或一些權威專家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借用導師或權威專家之名到處投稿。
三、研究生學術誠信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因素--不正之風侵蝕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我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急劇轉型時期,經濟的快速轉型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侵蝕著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學術觀,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逐漸被淡漠,學術界的自律意識不斷淡化。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誠信行為在社會各個領域大量發生,商業信用危機、公共信譽危機、個人誠信危機頻頻出現,此類問題在社會上的消極影響極大地腐蝕著研究生的靈魂,嚴重誤導了研究生的是非觀念和價值評價標準。研究生對名利的過度追逐容易導致學術規范的邊緣化、淡漠化,這是導致研究生學術誠信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學校因素--管理制度缺位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學生的學術道德具有最直接最主要的影響。學校對研究生學術誠信失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主要表現在:第一,培養體制不健全。一些高校只注重學生的學術成就、科研能力,忽視了對研究生基本的科研素質的教育,學術規范教育載體少,從而導致了研究生不了解學術誠信的相關知識,不慎走入學術失范的境地;第二,研究生學術道德監管體系不完善,懲戒不力。當研究生出現學術失范行為時,真正采用學位撤銷、追究導師責任等方式較少。[4]違背學術和道德行為準則所遭受的懲罰很輕,甚至不受懲罰,這就使研究生的學術失范行為有機可乘;第三,現行研究生評級制度不科學。當前,大多數高校中研究生學術評價體系單一,主要以論文發表的數量作為考核標準,沒有充分考慮各個學科的特點和客觀規律制定出符合該學科特點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標準,這只會滋長學術弄虛作假之風,從而導致研究生學術浮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