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誠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市民社會的黏合劑和市場經濟的基石。然而,當前我國社會中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公民誠信缺失問題。2014年7月23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發布的《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中》指出,“當前,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整體偏低……誠信缺失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突出問題”.作為高等教育學府的大學也不是真空之地,誠信缺失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也真實存在,并表現在諸多方面。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其誠信水平直接關系到市場經濟的發展,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如何改善大學生誠信缺失狀況,提升大學生誠信品質,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目標,是新形勢下高校需要正確面對和嚴肅思考的課題。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表現
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行為屢屢沖擊著大學素質教育,也嚴重影響著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和學術方面
一是考試作弊。一些大學生為順利通過考試而不惜作弊、抄襲,只管結果不管“過程”.某著名報紙曾在大學生中作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8%的大學生認為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誠信問題“比較嚴重”,自稱在大學全部考試中“經常作弊”的人占到了29.2%〔1〕。二是存在論文抄襲、成果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一些學生寫作和發表論文采取上網直接抄錄或用重金購買他人成果的方式,以期蒙混過關。美國近期發布的《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稱,去年約有8000名留美中國學生被開除,該群體中80.55%的人是因學術表現差或學術不誠實,其中后者占到了22.98%.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其教育背景的規則意識和誠信意識的缺失。
2.組織活動和社會交往方面
有的大學生為了達到評優、當學生干部和入黨等目的,不惜通過偽造實踐經歷、說情送禮及請客拉關系等不當方式篡改成績、獲得好評以及教師和同學們的信任,這都是應該批評和制止的錯誤失信行為。有些大學生參與黨團政治生活時慷慨陳詞,而在實際生活中卻不能體現黨團員的先進性甚至處于社會道德基準線以下,令人不齒。在社會交往方面,大學生也客觀存在著戀愛交友態度不嚴肅和情感欺騙行為,給對方帶來了身心傷害。還有的大學生參與制造或散布網絡謠言,只求“刺激”“好玩”,危害了正常的校園秩序乃至社會秩序。
3.助學貸款和就業方面
助學貸款方面,有的大學生通過弄虛作假獲取貧困生資格騙取國家助學金,有些大學生惡意拖欠助學貸款。據西南某省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2月底,這個省的國家助學貸款學生自付本息到期4359萬元,未按時歸還金額1068萬元,違約率達24%.其中,高校助學貸款當期本息未按時歸還、違約率在40%以上的高校有24所。有的大學生惡意拖欠學費、惡意透支信用卡,背著父母用于炒股、投資、創業、談戀愛、上網吧、買游戲裝備和奢侈品,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有的大學生在拾到別人的校園卡后不主動上交,還惡意到超市消費、盜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更有甚者,一些大學生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惜冒著犧牲自己前途的風險,在高考期間為別人替考,充當“槍手”,在社會上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在就業方面,一些大學生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就業、擇業競爭中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故意偽造獲獎證書,虛構社會實踐經歷,存在著提供虛假信息以獲取求職崗位的現象。另外,近年來,大學生求職簽約后隨意毀約、網絡求職提供虛假信息等現象也屢見不鮮。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的原因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人們生活在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里,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社會上客觀存在著急功近利、物欲橫流和投機取巧的一面。從三鹿奶粉到福喜問題肉再到蘇丹紅,某些企業的失信缺德行為屢屢突破誠信的底線;不按合同辦事、產品摻假作偽及商品價格欺詐等虛假商業行為屢見不鮮。這些不僅加重了社會成員普遍的懷疑和猜忌心理、加大了交易的成本,而且也消解了社會成員的誠信道德觀念和意志,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平穩運行,是一種“逆淘汰”.再加上一些人的失信行為由于信用約束機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備而得不到應有的制裁,導致誠信缺失現象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出現,高校也不例外。2014年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與新浪教育一起發布的“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報告”顯示,面對年年遞增的就業人數,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大學生對就業應具備素質的答案中,道德修養、組織能力和協作能力等被用人單位和社會所看重的基本素質,卻被求職大學生相對忽略。被忽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求職的過程中,那些在簡歷中提供虛假信息的人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那些實事求是提供信息的大學生反而找不到合適的崗位,這就滋長了弄虛作假之風。
2.家庭誠信教育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