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意識形態; 主流意識形態; 非主流意識形態; 主流; 主流界定。
意識形態,“又稱為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觀念”[1]( P106),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是當前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焦點、熱點和難點??v觀學界研究現狀,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具體指向、核心體系、結構形態、本質屬性關注較多,關注重點基本都是“意識形態”部分,而對于“主流”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主流”的前提性價值意義,這也導致了對主流意識形態概念界定和理解視角比較單一。因而,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為指導,結合當前意識形態建設實際,探討主流意識形態之主流內涵、主流地位、主流標準具有理論和現實的必要性。
一、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流”含義及“主流界定”.
通常,主流是指占據主導地位代表事物發展的主要趨勢及狀態,《現代漢語詞典》對“主流”的解釋是: 一是指相對于支流的“干流”,二是指“事情發展的主要方面”.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來看,主流的東西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從現實社會生活來講,主流的東西是社會大眾認可和接受的東西,并達到一定的認可度和流行度。從支配方式來講,主流的東西對社會大眾具有約定俗成的輿論引導力和規約力,始終影響和主導社會實踐主體的言行舉止。從生成邏輯來看,主流的東西要經過長時間的沉淀,扎根于歷史和人民,不會輕易被社會大眾拋棄或舍棄,而短時間流行并容易被社會大眾遺忘的東西難以進入主流,或者說即時即現即消失的通俗娛樂流行的東西難以代表主流。當然,若通俗流行的東西經過長時間洗禮和實踐檢驗仍然深深埋在社會大眾心里,并能與時俱進地孕育新內涵新內容新生命,最終也會變成主流的東西。比如,許多經典流行歌曲和民歌經過一代代傳承,并自覺與歷史、時代融合,持續地增強人們的記憶,給予人們內心深處感動,必然會成為這個領域的經典,即主流。從政治統治來看,主流的東西一要直接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二要與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階級意志、基本愿望保持高度一致,三要有利于鞏固階級統治,幫助統治階級團結大眾、凝聚社會共識,四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至少不能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然而,基于當代語境和建設實踐,主流的含義隨著社會生活變遷必然會拓展和泛用。因此,從廣義來講,主流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的意蘊: 一是指具有指導、主導、統治之地位; 二是國內外社會主體廣泛認可和接受并自覺踐行; 三是契合特定的歷史傳統和時代背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四是始終與支流或非主流保持密不可分的關系并引導支流或非主流與其日益兼容,極力構建推進歷史前行之動力。
“主流界定”是指以黨和學界一致認可的范式解答“什么是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意識形態是什么”,即本質內涵和具體指向。意識形態不等于主流意識形態,兩者存在明顯的區別與聯系。目前,學界存在著內涵界定和具體指向之間的模糊性,經常出現用內涵指代指向、用指向替代內涵的現象,沒有將兩者明確區別開來,這難以形成一個明確的、突出“主流”意蘊的主流意識形態范疇。顯然,分辨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功能、價值和意義的區別與聯系是當代中國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其中,界定主流意識形態基本內涵是整個課題的基礎部分,必須做到準確、鮮明、到位、通俗。其一,馬克思的主流意識形態思想觀點。馬克思一方面關注代表統治階級利益、意志和立場的意識形態,即占據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另一方面依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著眼于人類未來社會特征,關注和探討全社會范圍內廣大人民群眾高度認可的主流意識形態。在馬克思文本中,兩者是交替使用的,兩者本質內涵是相互交融的,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包含關系,特別是論及到統治階級意識形態時也賦予了其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意蘊。當前,馬克思意識形態內涵和外延獲得了拓展,其用法和意義也出現了泛化的趨勢,但是作為統治階級思想觀念體系的意識形態和作為規范全社會思、言、行、舉、止的主流意識形態始終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的本質內涵。馬克思的意識形態遇到了“泛化”挑戰,被學界賦予了更多的形式和意義,在多學科領域實現了新的建構,并且在全新的社會實踐中被賦予了更多的主流內容。對此,我們亟需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指導,結合時代背景和文化傳統,深度提煉和構建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和認可的主流意識形態,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其二,主流意識形態應有的基本特征。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個主流意識形態具有兩個最基本的使命,一是服務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大局,即為國家服務; 二是服務人民,服務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踐活動,即為社會及人民服務。簡言之,其始終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服務。因此,既定的價值目標使主流意識形態具有自身特定的表征。從歷史發展來看,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具有可持續性、傳承性和現代性;從內容體系來看,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具有科學性、真理性和理論性; 從基本立場來看,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具有民族性、革命性、價值性和大眾性; 從政治統治來看,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具有主導性、控制性、整合性、權威性和強制性; 從實現路徑來看,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具有主體性、實踐性和可行性; 從主體間性來看,當代主流意識形態既具有集體性,又兼顧群體性、個體性。
其三,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內涵,即主流意識形態是什么。李長春指出: “意識形態有著鮮明的階級性。任何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都是統治階級意識和思想體系的反映。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規律”,“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會失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就會導致思想混亂、社會動蕩甚至政治劇變,就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2]( P49)。所以,界定主流意識形態本質內涵必須兼顧兩點: 一是統治階級,二是社會大眾。筆者認為,主流意識形態是指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內外社會主體廣泛認可、對其他意識形態具有主導性和整合性、深深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理想信念和日常生活、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反映統治階級意志、根本利益、價值取向的思想觀念體系,實質包括全黨、全國、全社會和個人四個維度的意識形態體系,以此構成了一個時代的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