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游說集團在美國外交中的作用探究
【引言】親以、親阿游說集團對美國外交的影響比較引言
【第一章】美國的游說集團與外交決策
【第二章】親以色列游說集團
【第三章】親阿拉伯游說集團
【第四章】親以與親阿集團對美國外交決策游說比較
【結論/參考文獻】美國外交決策中的游說集團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親阿拉伯游說集團
第一節 美國阿拉伯人概況
一、美國阿拉伯人的起源與發展
早期的美國阿拉伯移民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自十九世紀下半葉大批阿拉伯移民來到美國,出現了第一次阿拉伯移民潮。這批阿拉伯移民中大部分都是敘利亞和黎巴嫩人,還有少部分來自巴勒斯坦等地的阿拉伯人,基督徒占 90%,其余信仰伊斯蘭教.當時出現大批移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國內政治經濟環境惡化。當時敘利亞等地處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政治統治殘酷暴虐,加之當地經濟形式惡化,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第二,美國社會環境吸引。當時正值美國工業化經濟大發展時期,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美國大量的就業機會和自由、民主的社會環境與國內艱難生活的強烈對比,使得本身就具有經商、探險天賦的阿拉伯人不畏長途跋涉移居到美國。對于這批移民的人數有許多說法,主要是因為統計標準不一,當時美國移民主管部門沒有以宗教或原居住地對他們進行歸類,這些人當時都被歸作是"土耳其人",直到 1899 年當局才在移民分類中加入了"敘利亞人"這一分類。這第一批阿拉伯移民中,大部分原先都處在社會下層,知識文化水平較低,許多都不懂英語。自身條件的限制,使得他們大部分人到美國后憑借阿拉伯人經商的傳統當起了游動商販,有少部分人成為了小店主,還有許多人在農業、林業、加工制造等行業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
他們中大部分都是想在美國賺錢之后"衣錦還鄉"的。1924 年,美國頒布了移民法,對亞洲移民實行了嚴格的名額限制和許多附加條件,標志著美國自由移民時代結束了。
第二批阿拉伯人移民高潮發生在二戰之后,他們的來源地區分布廣泛,遍及大部分阿拉伯國家,而且其中大多數都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移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二戰后阿拉伯地區處于大動蕩時期,各國政權更迭頻繁,使得許多原政權的高層人士出國赴美;第二,阿拉伯國家獨立運動興起,大量阿拉伯國家上層人士子女和國內青年知識分子紛紛赴美求學深造;第三,二戰后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科技強國,需要大批專業人才;第四,中東地區阿以沖突頻繁、戰亂不斷,許多人飽受戰亂之苦,紛紛出國避難。第二批的阿拉伯移民多數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掌握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和知識分子。他們并沒有像第一代阿裔移民那樣從事體力勞動和低端零售業,而是大部分從事工程、科學或專業技術等要求文化水平較高的行業,有的還成為了該行業的骨干力量。與第一批阿裔移民想"衣錦還鄉"的想法不同,這批阿拉伯移民許多在美國有了穩定的發展和較好的經濟條件之后,就選擇定居美國,成為美國公民,而且還想辦法將自己在阿拉伯祖國的親屬也接到美國生活,這樣一來移民的數量也就大幅增加了。
二、美國阿拉伯人社會現狀
根據 2000 年人口普查數據,美國阿拉伯移民及其后裔約有 300 萬人,主要來自敘利亞、黎巴嫩和埃及,巴勒斯坦、約旦等國的移民也在快速增長,其中63%都是在美國本土出生的,94%集中生活在紐約、芝加哥、底特律和舊金山的等大城市,在分布上呈現出以母國或宗教的共同認知為基礎聚居的特點。
總體來說阿裔美國人的教育狀況較好,無論是社會上層的阿裔移民還是中下層的阿裔民眾都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不分男孩或是女孩父母都會支持它們較好的完成學業。這使得無論是第一批移民的后代還是第二批移民,都有較高的文化程度,總體要高于美國的平均水平,其中大學入學率是美國總體的兩倍,獲學士和碩士的比例也遠遠高于美國平均水平。
第一批阿拉伯移民雖然大部分是從事零售業的小商販,但是由于美國當時的經濟狀況,他們為小商品在遠方市場之間的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加上阿拉伯民族精明的商業頭腦,他們的經濟狀況很快得到了改善。到第一批阿拉伯移民潮后期時,零售商販每人的年平均收入有一千美元,幾乎高出美國普通勞動者近一倍。第二批阿裔移民和第一批移民的后代一般都有較好的文化程度,良好的教育背景自然帶來了較高的就業率,許多人當上了醫生、企業家、學者等,成為主流的中產階級。根據一項 1999 年的統計,阿裔美國人男性和女性的年平均收入分別達 42,700 美元和 31,800 美元,都超過美國平均水平約 5000 美元.他們中有的還進入美國社會的精英階層,例如著名文學家紀伯倫(Gibran)、曾任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的伊拉尼(Irani)和曾任美國副國務卿的菲利普·哈比卜(PhilipC. Habib)等都是阿裔美國人的杰出代表。
美國的阿拉伯裔族群具有既分裂又團結的特點。阿裔族群存在一定分裂性主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地域差異,他們本身來自多個不同的母國,區域分布廣泛,差異明顯;二是宗教差異,雖然都是阿拉伯人,但是第一批阿拉伯移民絕大多數都是基督徒,而第二批移民則大部分是穆斯林,即使在同一種宗教內也是教派林立,不同信仰的阿裔移民在美國有的建清真寺、有的建教堂,分別宣傳不同的理念;三是觀念差異,阿裔群體思想保守與開放并存,意識歧較大,由于不同的語言和生活習俗,使得一部分阿裔移民不適應美國社會,處于自我保護的意識把自己封閉在本族群環境內。而另一部分阿裔美國人則想方設法積極融入美國社會,這其中以大部分阿裔移民的后代為典型代表。他們在美國出生長大,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他們認為只有積極融入美國社會才能爭取最好的發展;四是民族團結意識弱,由于阿拉伯民族自身的團結意識不強,尤其是第一批移民往往只以宗族或教派作為聯系來往的紐帶,整體民族意識較弱。
存在分裂性的同時,美國阿裔族群也有著團結性的特點,而且團結性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明顯。造成阿裔族群團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語作為民族共同的聯系紐帶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強化了阿裔族群民族整體的認同感;二是二戰后的阿拉伯民族獨立運動激發了人們復興阿拉伯文化的熱情,強化了他們同故土的情感聯系;三是在美國社會的受到的不公正對待,激發了阿裔群體團結一致維護權益的信念。長期以來美國社會對阿拉伯民族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視,尤其是"9.11"事件之后,許多美國人更是把阿拉伯人無差別的假想成恐怖分子,這也從外部激發了阿拉伯群體團結性。
第二節 親阿拉伯游說集團
一、親阿拉伯游說集團的界定與主要組織
一戰以后,美國的阿拉伯裔政治精英人士就成立了美國敘利亞-黎巴嫩人聯合會,它定期組織會議重點討論阿拉伯世界相關問題以及美對阿拉伯國家的外交政策立場。1951 年該聯合會代表就曾與杜魯門總統會晤,就巴勒斯坦問題發表看法,拉開了親阿游說集團活動的序幕。二戰以后,巴勒斯坦問題突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沖突持續,美國的介入日益加深,美國的阿拉伯人對阿以問題高度關注。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全美阿拉伯協會(AMARA)和美國阿拉伯裔大學生研究會(Association of Arab American University Graduates)等親阿組織成立,他們積極進行各種游說活動向美國各界就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相關問題進行呼吁。調查顯示,93.2%的阿裔人士密切關注或比較關注中東局勢.他們普遍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境遇抱有同情,巴勒斯坦問題成為美國阿拉伯人形成親阿團體的認識基礎和催化劑,這也使以阿裔團體為主體的美國親阿游說集團逐漸形成。本文所稱的親阿游說集團是指在美國國內以阿裔人群為骨干,以有關親阿拉伯的石油利益團體為支撐,以通過各種游說活動影響美國外交決策向親阿拉伯的方向發展為主要目標,由眾多相關組織所形成的游說集團。在美國較大的著名親阿拉伯游說集團有全美阿拉伯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ab Americans, NAAA)和美國阿拉伯人反歧視委員會(American-Arab Anti-Discrimination Committee,ADC)等組織團體。
1.全美阿拉伯人協會。全美阿拉伯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abAmericans, NAAA)成立于 1972 年,是阿裔美國人第一個重要的正式注冊的政治游說團體,它當初成立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抗衡美以委員會(AIPAC)在美國的巨大影響。該協會 1978 年正式開展游說活動,標志著親阿游說集團的游說活動規?;拈_始。該協會的宗旨是提升美國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促進美國實行公正、和平的中東政策,反對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戈蘭高地的軍事占領。它的游說議題涉及阿以沖突、耶路撒冷、中東和談、美國對外援助和地區安全等問題,曾對美國外交決策發揮過較重要影響。協會總部設在華盛頓,下設有發展協調部、中東政策研究中心等部門,它在全美 50 各州都設有分支機構,有實力從全美動員 2 萬阿拉伯人參其加活動,還下設政治行動委員會為親阿候選人提供競選支持。該協會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與美國阿拉伯人反歧視委員會(ADC)合并。
2.美國阿拉伯人反歧視委員會(American Arab Anti-DiscriminationCommittee, ADC)。美國阿拉伯人反歧視委員會(ADC)1980 年成立,是當前美國最大的阿裔人群組織和最有影響的親阿游說集團之一,創建者是美國前阿拉伯裔參議員詹姆斯·阿布雷茲科(James Abourezk)。它旨在維護阿裔美國人的權益、保護阿拉伯文化遺產、反對針對任何人的歧視、促使美國施行公平的中東外交政策。
該委員會總部設在華盛頓,在全美 50 各州都有分支機構和會員,并在底特律迪爾伯恩(Dearborn)這一僅次于紐約的全美第二大阿裔社區專門設有地區辦公室.該委員會下設有:政府事務部,主要負責同國會、白宮、國務院等政府機關聯系,維護阿拉伯人權益,還負責其政治行動委員會對親阿候選人提供支持;法律事務部,主要負責處理涉及歧視、誹謗等行為的訴訟;宣傳部,負責處理糾正電影、電視和新聞報道中對阿拉伯人的成見和歧視;組織部,負責動員基層分支機構和組織進行全國性活動。
3.美國阿拉伯人研究所。美國阿拉伯人研究所(Arab American Institute)成立于 1985 年,它是一個總部設在華盛頓的非營利性的會員制組織,主要任務是通過競選、政策制定與研究等途徑維護美國阿拉伯人的利益、影響美國政策。它在 1995 年專門成立了研究基金會,致力于提升美國阿拉伯人意識、進行人口統計,為相關國際問題的項目提供支持。此外它專門還設立了"年度游說日"(AnnualLobby Day),旨在鼓勵其會員和支持者與有關議員會面并討論相關議題,該研究院還會在會談前為談話者提供談話要點,并在會談后要求談話者提供會談報告。
二、親阿拉伯游說集團主要特點
親阿拉伯游說集團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起步晚。雖然一戰以后美國阿拉伯人成立了美國敘利亞-黎巴嫩人聯合會,就巴勒斯坦問題作了一些游說工作,但是那時阿拉伯國家整體發展落后,也不受人關注,所以親阿機構的游說活動也只是零星的,影響力也很小。親阿團體正式成規?;膹氖掠握f活動是全美阿拉伯人協會(NAAA)從 1978 年才開始展開的,這比它的主要對手親以色列游說集團晚了幾乎 30 年。二是發展快。雖然親阿游說集團活動起步較晚,但是隨著阿以問題成為國際焦點,以及許多阿拉伯國家石油經濟迅速崛起,阿拉伯母國整體的影響力大幅提升,美國親阿游說集團也得到了很快發展。從七十年代末正式開展游說到八十年代末,親阿游說集團就已經有了全美阿拉伯人協會(NAAA)、美國阿拉伯人反歧視委員會(ADC)、美國阿拉伯人研究所和全美阿拉伯組織主席會議等多個不同類型的親阿拉伯游說團體,分支機構遍布全美,成員達萬人以上。
僅全美阿拉伯人協會(NAAA)就在美國所有 435 個眾議員選區都設立了專門的聯系人,而全美阿拉伯組織主席會議 1984 年成立時只有 5 個成員單位,到 1987年成員單位已經迅速擴大到了 13 個。
三是阻力大。由于美國社會傳統上就對阿拉伯民族懷有較深的偏見和歧視,以及一部分阿裔美國人無法融入美國社會而自我封閉,阿拉伯人在許多美國人心中一直是以落后、野蠻的形象存在的,比如美國著名動畫片《阿拉丁》中的阿拉伯人就經常有阿拉伯人揮舞著彎刀砍殺無辜婦女兒童的形象。尤其是"9.11"事件之后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一項調查顯示阿裔群體已經為美國人最不喜歡的群體。
另外由于阿拉伯群體本身在美國處于弱勢地位,美國和阿拉伯國家存在較大利益沖突以及親以色列游說集團的打壓等多種原因,使得親阿拉伯游說集團的發展阻力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