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政法論文 > > 生態文明意識相關理論概述
生態文明意識相關理論概述
>2024-01-27 09:00:01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不足與培育探究
【第一章】現階段公民生態文明意識構建分析引言
【第二章】生態文明意識相關理論概述
【第三章】當前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解析
【第四章】現階段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有效手段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民眾生態文明意識強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生態文明意識相關理論概述

2.1 生態文明概述

2.1.1 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形式,從根本上來說,與之前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是不同的。生態文明是人們在之前文明發展的基礎之上,進行進一步發展之后的理論及其實踐成果,微觀角度的生態文明,只是單純的包括經濟發展方面的內容,也就是希望通過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從宏觀的角度來講,生態文明不但涉及人與自然,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目前,對于生態文明的內涵,多數學者認為,“生態文明的概念是綜合性的,其中應該包括人類、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不應該將其作為一個個體來片面的分析;這也是屬于文化道德的范疇,我們應該從經濟社會的各方面來考慮?!雹龠@種說法的覆蓋面比較廣,不僅包含人與自然,還包括社會形態以及人們的精神狀態,有效的論證了生態文明的意義。

2.1.2 生態文明的內容

通過分析生態文明的理論建設以及實際應用情況,我們可以綜合的來分析生態文明的主要內容:第一,從經濟增長方式的角度來講,要以生態環境為依托,積極發展先進技術,以建立生態產業作為未來的發展目標,從而協調好人、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二,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講,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將生態建設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為生態建設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并且還要加大監管力度,保證制度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第三,從生活方式的角度來講,要樹立新型的消費觀念,改變以往落后的生活習慣,在生活中積極的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第四,在文化方面,要培養生態意識,對于生態理論方面的相關知識要進行深刻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也要爛熟于心,使得生態文明與文化完美融合,從而起到推廣的作用;第五,從倫理道德的層面來講,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目的就是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保護環境,還原生物的多樣性,這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實施生態補償倫理。

2.1.3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剖析了生態文明的內涵和內容,接下來就要探究目標的問題。畢竟生態文明關乎著全人類未來的發展,關乎著子子孫孫的幸福。

第一,生態要充滿活力。和諧社會需要發展新鮮的事物,簡言之,也就是需要創新,這樣才能充分的調動人的意識,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馬克思曾說過,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物質,因此我們就需要積極行動,合理的改造大自然。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目的就是維持全球生態體系的平衡,保持生態的健康。自然界的豐富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們必須為其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實現自然界的質量守恒。假如失去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體系,那么人類將會難以繼續發展,就更加難以實現生態平衡這一發展目標。

生態活力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就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得自己需要的能源,而且自然界保持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實現自然資源積累的持續性;第二就是自然界對人類的反饋,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推動工業的進步,實現經濟的增長。生態活力的意義就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重視環境保護,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于我們人類發展的關鍵作用,將其全面的來看待。以往的教訓告誡我們,不能片面的追求經濟增長,還要密切關注環境的承載力,保護好生態環境,增強人類對于生態保護的責任意識。并且還要從道德的角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實現個人價值與自然價值之間的統一。

第二,環境質量優良。當前,我國面臨“兩難”的局面,既要走強國富民之路,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兩者很難兼顧。因此我們不僅要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方案,還要積極探索改善環境的方法。環境質量監測是目前政府部門推出的一個改善環境的手段。通過對不同地區的環境質量進行監測,了解該地區的主要污染物,然后分析污染物的來源,從源頭進行治理,這樣更加具有針對性。其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也就是包括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既要有綠色健康的自然環境,還要有安全可靠的社會環境。

人類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我們都是自然界中的個體,我們與大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通過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健康的環境質量才能保證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持久。假如人類破壞了二者之間的平衡,不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都將遭受很嚴重的損失;假如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那么我們的社會生活、法制建設等也將失去平衡,最終將會導致社會的混亂。我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人民,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這樣才能切實的做到以人為本,也體現了政府的工作方向。

第三,真正惠及人民群眾。就當前來看,生態文明的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如果不對其加以建設,就會禍及子孫后代。習主席曾說: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彼麖娬{: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p>

人民群眾是國家必須依靠的力量,只有充分滿足了人民的需求,才有利于推動國家的整體進步。以人的生態需要和良好的身體素質為基礎,發展生態文明,換言之,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最終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我們需要積極的在生態環境方面加大建設力度。真正走上文明發展之路,而不是進行以破壞環境為前提的發展。

2.2 生態文明意識概述

2.2.1 生態文明意識的內涵

對生態文明意識內涵的準確把握是研究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問題的關鍵。生態文明意識一般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

廣義的生態文明意識也可以理解為生態價值,是人類在對自然的不斷探索中,自發的形成的對于自然環境的價值觀,廣義的生態文明是一個整體,整體中涵蓋了許多的關鍵部分,比如生態價值理念、傳統道德理念以及正確的消費理念。狹義的生態文明指的是具體的生態理論,以及人們在生態建設方面開展的各類活動。對于公民來說,狹義的生態文明意識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對于規范人們完成社會賦予的角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如在工業領域里,要樹立“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生態工業、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防止農業環境污染意識等等。本文主要運用狹義的生態文明意識的概念來闡述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一系列問題。

2.2.2 生態文明意識的內容

生態文明意識是對工業文明時期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模式的突破,是一種新的世界觀。其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生態憂患意識。生態憂患意識是人類面對日益加劇的生態問題而產生的對自身命運和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理性憂慮。人類與自然環境是密不可分的?,F如今,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遠遠超出了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人與自然的矛盾顯得日益突出,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健康發展。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一危機,一度揮霍自然資源。只有人們清醒的認識到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并正視它,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生態問題涉及到的面很廣,與人們聯系的很密切,所以要求全世界加強合作,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生態安全的維護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也因此,世界各國發起了許多環保運動,使得生態憂患意識漸漸印入人們的腦海中。

第二,生態科學意識。生態科學意識就是通過對生態科學知識的累積、提煉和升華,從生態科學的視角去反觀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以此指導實踐??茖W技術在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中起著關鍵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慢慢從各種渠道關注有關生態科學的信息,潛移默化地將生態科學意識植入到現有的環境意識中,意識到應用先進技術是化解生態危機的有效途徑,還可以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進行合理化建設,力求達到這兩方面的平衡。

第三,生態責任意識。當人們對生態文明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從而形成生態責任意識,這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義務。公民的生態保護責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使生態環境不受破壞,與各種破壞環境的行動作斗爭;另一方面要將生態環保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響應國家的環保號召,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做到低碳生活;參與植樹造林等。想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就離不開公民生態責任意識的樹立,應提高公民生態保護的踐行度。工業文明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得生態問題日益突出,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發展。人們不能為了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忽視生態環境的維護。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發展循環經濟,為子孫后代著想,將對現有生態問題的擔憂轉化為生態責任意識,為長遠考慮。

第四,生態價值意識。生態價值意識就是人們在長期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生態環境的價值取向。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注重事物的經濟價值,因此,在對待自然時,往往從經濟角度出發,只看到自然界的經濟價值,對其進行肆意的掠奪和攫取,造成自然資源枯竭、物種多樣性減少,致使生態失衡,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

“生態系統是由若干相互關聯的生態要素所構成的整體,生態系統中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濕地、水體、土壤等各要素之間密切相關,相互制約,相互依存”.①人類只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因子,任何生命物種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價值,除了經濟價值,還有藥用、科研等其他方面的價值。樹立生態價值意識,就是全面深刻地認識到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的價值,反對單純追求經濟價值和“唯 GDP 論”.

第五,生態法律意識。生態法律意識是在掌握一定生態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對生態法律、生態現象的態度、評價及行為取向,是在生態實踐中運用法律法規來保護生態,維護自身在生態方面的利益的思想。從而使得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法律保障。同時,公民的這種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又是生態文明法治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公民樹立生態法律意識,就要清楚什么該為,什么不該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做破壞生態環境的事。同時,公民也享有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活的權利。當有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發生時,要有維權意識。

2.2.3 生態文明意識的特點

在當代中國,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具有以下特征:

(一)整體性。生態文明意識注重人與自然的統一,不但要理解自然界的客觀發展規律,還要綜合分析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歷史包括自然界的歷史和人類社會的歷史,這二者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雹偕鷳B文明意識就是在理論的基礎上,強調實踐的作用,號召人們共同行動起來,積極的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當中去,為自然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能動性。人類擁有獨特的思想意識,能夠在行動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環境問題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階段對大自然會有不同的價值觀。生態文明意識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的聯系生態環境的客觀實際,樹立起最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價值觀念。

(三)和諧性。人類的傳統觀念具有很強的主導作用,因此我們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在傳統觀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我們不能盲目的想要實現經濟的進步,要想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必需對自然有著足夠的尊重。馬克思說過:“人與自然界之間相互作用,同時這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當人類忽視自然界的重要性時,大自然也會停止向我們提供資源,這也將會導致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破裂?!?/p>

2.2.4 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意識的關系

首先,觀念(意識)與行為組成了各種形式的文明。在生態文明這方面,此理論依然適用。在對生態文明進行建設時,我們必須保證我國社會公民都具有健全的生態文明意識。因為只有這樣,建設生態文明這一偉大工程才能順利進行;這樣一來,生態文明的建設才能趨于完整化。所以說,在建設生態文明方面,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積極配合,公眾的意識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如果公民具備足夠的文明意識,就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對于公民來說,也有著積極的建設作用。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積極的履行個人的義務,用個人的力量來推動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

只有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才能保證各項方針政策的順利執行。公民個人意識的增強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方針政策的實施,彌補相關制度中的不足之處。只有提高公民的責任意識,才能提高公民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加熱情的投入到生態活動中。

總而言之,觀念先行,在觀念上,一定要讓公民擁有完整的生態理念,這樣可以使整個生態文明建設能夠順利進行。

2.3 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理論淵源

2.3.1 中國古代先哲的生態思想

環境理論、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研究我國有著比較深的思想淵源。先人們早在古代社會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并指出人類要想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生活資料就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此,提出一系列保護環境的生態思想,其中最為精辟和豐富的是儒、道兩家。

這兩家學派的主題都是要闡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觀點,只是選取了不一樣的角度。在當今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危機日益突顯的背景下,探究先哲們的生態思想和理論,是非常必要的。

(一)儒家生態思想

第一,生態文明思想基礎--自然生命觀。儒家學派里的幾位代表人物都曾對人和天地萬物及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及如何促進這三者的協調發展做過研究??傮w來看,儒家學派關于這三者的認識是基于一種自然生命觀,這也被看作是生態文明的思想基礎??鬃釉凇墩撜Z》中說道四季的正常運作和世間萬物的繁衍生活都是“天”在起作用。他認為世間萬物之所以存在,都是大自然的功勞,是大自然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發展的機會。生命才可以孕育生命,大自然使“萬物生焉”也就間接指出了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隨著人們對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理解不斷深入,這種原始的自然生命論逐漸發展為了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天、地、人三者有著不同的角色分工,同時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首先,“天”被定位成宇宙的主宰,掌管宇宙萬物的生長變化;為自然萬物提供活動場所,使人們可以在其中生存生活的便是人們口中的“地”;其次,“人”即現在物理意義上的人,這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層級關系,同時也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構成多姿多彩的世界。這種認識方法更明確地指出了人對天、地、人的層次化、立體化認識,相對于以前籠統的自然生命觀是一種進步。以上這兩種觀點都強調了自然的作用,此后,荀子在繼承了這些觀點的精髓之后重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是天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兇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圣君賢相之事也?!庇矛F代的話來說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只有按照規律進行生產和生活,萬物才能夠健康生長,百姓才能夠和平安寧,君主的宏圖大業才能夠實現。荀子的這種觀點進一步發展了天人關系,指出人類應當了解自然規律,并要對這些規律加以應用才能實現長遠發展,他在強調自然的重要性的同時也指出了人的能動性作用。

由此看來,先秦時期,儒家的自然生命觀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主流思想,強調自然的作用,要求世人遵循自然規律進行生產生活。

第二,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天與人的理性和諧觀?!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挠^點。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人們主張發現天地萬物的存在價值,并且要用理性仁愛的胸懷去接納和善待天、地、人,從而也形成了天與人的理性和諧觀。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始終堅持“仁”的核心觀點,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義”的觀點。這種觀點是對“仁”的進一步發展,他注重探求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從而將一般客觀聯系上升到了道德層面,是對前人思想的深化和發展。荀子在對前人的觀點進行了總結整理之后又進一步提出了人可以適應自然,也要學會利用自然。此前的觀點多從天人相分的角度進行的闡釋,而荀子的這種觀點則是在尋找人與自然的契合點,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天人合一,在當時只是一種信念和理想,而天人相分更多地體現出對人與自然理性的認識,這種理性的認識也是建立在和諧的基礎上的?!爸铺烀弥钡挠^點被西漢董仲舒極力推崇,并形成了自己的“天人相副”理論,即“天地人一體說”.董仲舒說:“何為本?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呦酁槭肿?,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痹诙偈婵磥?,天地人三者都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互相配合,共同支撐著自然萬物生長發展。

第三,生態文明思想的歸宿--“生生不息”的發展觀。儒家思想主要是要對天地人進行倫理道德層面的探索,并在此思想基礎上思考如何實現三者的和諧統一。

首先,要有環境保護的意識。早在漢朝時代,已有人認識到人們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的傷害?!拌彽財蛋僬?,銷陰氣之精,地臧空虛,不能含氣出云。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繇此也”,也就是說,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并不能帶來生產生活的便利,相反的,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會隨之出現?!抖Y記》中記載“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環境破壞的危害,表達了對環境和諧的美好追求?!妒酚洝吩d孔子之言曰:“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皇不翔?!雹俨⑻岢隽恕搬灦痪V,弋不射宿”的主張。這些主張都是對可持續發展的間接闡述,在禽獸生育時節要注意做好保護工作,在土地植被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不能繼續開采砍伐?!盀槿司荒苤斒仄渖搅州蠞刹萑R,不可以立為天下王”,是《管子》中的名句,旨在提醒統治者要想實現長久的發展就不能忽視環境保護。

其次,古人在生產生活中已經注意到了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這也是一種具有超前性的可持續思想。孟子曾指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雹倨渲髦际且嬲]統治者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要注意把握“時機”,按照自然生態的運行規律辦事,才不會受到自然的懲罰,使人和自然實現和諧發展。在此思想指導下,古人對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就土壤來說,《管子地員》中詳細地將與土壤有關的光照、溫度等因素都進行了研究,并且對植被生長所需的土壤進行了匹配?!洱R民要術》作為古代農業生產的指導作品,也明確指出了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中要按照節令進行,不可違背自然規律,不能過度開發。

最后,遵循自然規律。主張節制開發并不是剝奪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而是要為子孫后代享有這種權利創造條件?!叭嗣聒B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就指出了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合理性,但如果當代人的開發不加節制,后代則沒有機會享受這些資源。古人講求順應自然規律并不是要人類受制于自然,而是要提醒人類在了解的基礎上加以利用?!皹渲陨!薄梆B之以畜”,體現的是人類為了節約自然資源的同時保證自身生產生活資料的做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是要某一方處于被動地位,而是要各自發揮各自的作用,各取所需,共同發展。

(二)道家生態思想

道家的“生命哲學觀”與儒家的“自然生命觀”有一定差別。其基本觀點主要概括為四個方面:

第一,萬物平等自化。將道作為世界的本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觀點。世間萬物都來自于道,最后也將回歸于道,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世間一切都是平等的。因為人和萬物都來自于最高統治者“道”,他們的出身是一樣的,具有同樣的生存價值和尊嚴,價值歸宿也是相同的,所以人不能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對待世間萬物,也不能以自然的統治者自居。這種思想為人客觀對待自然提供了思想指導,對環境保護具有積極作用。

第二,體驗真實生命。道家學派將道作為終極追求,反對將人或者人的活動作為世界的中心。他們的觀點對法家、儒家等許多流派的觀點都是正面的回擊,因為一般的學派都以人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從人的角度出發來認識世間萬物。而道家的觀點是,人只是自然萬物中渺小的存在,并不是自然的主宰,沒有權利對自然資源進行無節制的開發。

追求真實生命的理念在為認識自身價值提供指導的同時,也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蔼氂谔斓鼐裢鶃?,而不敖倪于萬物”,體現出道家思想中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向往。

第三,道法自然。這種觀點是由老子提出的,他將道家的思想用一種哲學的思考方式進行了闡述。他將“道”作為宇宙的本源來認識世間萬事萬物。他認為天地人都產生于“道”,“道”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同時也是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一切活動都是按照“道”進行的。此外,老子認為“物得以生謂之德”,他將“道”與“德”結合起來,認為能夠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生產生活就是通常意義的“德”.按照道家的觀點,有道德的人都是崇尚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甚至幫助自然萬物的人。老子說:“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該觀點進一步解釋了道對世間萬物的重要意義。

第四,節制物欲。道家將道作為生命的追求,所以也就反對對物質世界的過度追求。他們認為人要學會知足,學會克制欲望?!苞匉嵆灿谏盍?,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說的就是這種思想,人不但要學會節約,還要能夠對一些潛在的破壞及時加以制止,從根本上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

2.3.2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關生態方面做出了重要分析,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幾點:

第一,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闡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生產生活的活動范圍,也為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同樣,自然界如果沒有人的參與也會失去進化的動力,更何況,在人類世界的改造下,自然界已經不是原始的自然。雙方只有通過良性的互動才能實現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不以自然規律為指導的實踐行為會造成自然的破壞,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恩格斯曾說:“在對大自然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千萬不能在最開始獲得成功的時候就得意忘形,因為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很有可能受到大自然的反擊,從而敗的丟盔卸甲。即使我們最開始獲得了勝利,在遭遇失敗的時候也顯得微不足道了?!比伺c自然共同進化、協調發展、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

第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人與自然矛盾的根源。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劇,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化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核心觀點是通過一切方式獲取利益,而因對市場預估不正確造成的資源浪費,與開采資源過度造成的環境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與自然的矛盾升級,甚至達到截然對立的程度。生產中,不論是農業,工業,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言,都不能減緩自身的擴張性和生態的有限性兩者間的矛盾,自身的表現會更趨向于“勞動異化”,逐步的加大人與環境間的矛盾,甚至造成人和自然兩者間的關系徹底破裂。

生態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同時是政治問題,要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化解或減緩生態危機,根本的辦法就是變革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帶有剝削性質的,無節制的剝削最終會促使生態危機的發生。因此,若想緩和人與自然間關系,推動其和諧發展,需構建和諧的共產主義社會,加速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共產主義社會中,“人是社會化的人,生產者是團結一致的,以合適的方法進行協調,作為被領導者接受共同管理;憑借最小的消耗,獲取與人民利益相符的最大物質成果?!雹谒?,共產主義社會有利于推進人和自然間的和諧發展,進而推動人類可持續性經濟的發展。

2.3.3 當代中國領導人的生態思想

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到我國,我黨自始至終都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最高領導方針。與此同時,在我國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已經深深融入到具體建設當中。推動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因此,對于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我們國家也有所繼承。再加上國外的先進理論及相關經驗,我國的生態理論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其中以胡錦濤、習近平的生態思想理論最為典型。

(一)胡錦濤的生態思想----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們黨進入新世紀的新的發展理念,其中尤其鮮明地體現了科學的生態思想??茖W發展觀即繼承發揚了我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同時也把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體現的淋漓盡致。從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入手,可以總結出科學發展觀的兩點核心:

第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將滿足人的需求作為發展的目標?!叭恕辈恢竼蝹€人,而是一種抽象的概括,代表的是所有的人民,同時是鮮活的人民群眾?!氨尽?含義是一切以人的需求為起點,目的是盡可能的達到人的愿望,應將尊重,發展以及豐富與滿足人的需求當作應然狀態,憑借在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權益,來最大程度上確定人的主體地位。所以,之于實踐,采取“以人為本”的方式發展生產建設,不是在某種程度上損害或占據人民的利益,也不會去以某些人的利益去獲取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更加不是犧牲某些地區,某些行業人的利益去發展,當然也不可能將發展利益建立在某些人的痛苦之上。由此能夠發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為“人”,所進行的建設根本目的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關注的是如何最大可能的滿足人民的當前與長遠需要,局部與根本需要,物質與精神需要,使用的方式為最大限度的多樣化與持續化。

所以它所包含的不單單是經濟方面,而是包含經濟,政治與文化,社會,及人口,資源與環境等多方面,通過協調統一的方式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行探究。由此可見,其是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觀的繼承與發展。

第二,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耙匀藶楸尽钡年P注點是怎樣在尊重,利用,保護與修復自然的同時,盡可能的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原來的人類中心主義不論是思想還是哲學方面,表現出來的都是主體性的不斷擴張,觀點是人高于且優于自然,自然依附于人類。所以,人類肆無忌憚的征服自然。這是錯誤的認識,本黨在對此進行反思的同時,參考本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取精去糟,并根據自己國家的工業化狀況,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之下對我們國家的生態做出一系列的建設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的角度重新認識環境問題,整體把握現在人類的處境,努力達到人和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在精神上的逐步融合,從而對我國的未來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當今經濟社會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提醒我們在尊重社會與經濟規律的同時,也應更加的關注自然與生態規律。這幾者間,自然與生態規律是經濟與社會規律能夠正常發展的重要依據,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要想正常進行就必須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和生態發展規律。由此可見,這兩者之間擁有理論與實踐雙重保障。

(二)習近平的生態思想-----“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主席從我國當前的生態狀況不斷惡化的現實出發,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南。

在本質上,“美麗中國”這一重要思想指的是在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型社會的前提之下通過積極建設使我國發展處于更加穩定的發展狀態之中,把我國真正建立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而且,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直是我們國家的發展目標。

“美麗中國”所描述的是經濟發展趨于穩定、人們的生活水平較高、國家政府廉政執法、社會安定、文化發展勢頭良好的社會。同時,在環境方面也應該是健康無污染的狀態。

這樣一幅美麗的畫卷實在讓所有人都為之向往。但是如何實現呢?習主席曾說:制度是根本。要想實現這樣完美的夢想就必須讓所有人都能夠遵守相關規定,如此一來,才能使得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的更為順利。

第一,生態建設總體部署。習主席曾說:“在文明發展的新時期,對生態文明進行合理化建設已經成為了實現中國夢的前提?!背酥?,習主席還說:“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應該對自然加以保護,不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的迅猛發展。使生態文明能夠在健康的情況下發展。踐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相關政策,在最大程度上修復自然的生態功能,大力提高公民的生態意識?!绷硗?,主席還談到生態和文明的相關關系,他認為這二者是聯系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此論斷,道出了生態和文明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同時也對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做出了進一步的完善。最后,習主席強調,在制度上一定不可掉以輕心,應該制定完善的制度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正常發展。對于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這樣的指標要加以合理化運用。在生態文明的評價當中,要加大考核的力度,讓其能夠真正的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

第二,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在生態環境良好的狀況下,才能很好的推動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自然狀況的好壞與地區能否實現長遠發展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生態環境狀況良好,能為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并且也是該地區最大的資本。反之,若自然生態環境惡劣,就會使該地區的發展受到制約。這就說明,農業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能為了其中的某一個而對另外一個不管不顧。在發展過程中,二者要達到協調配合的統一高度。不能只重視農業發展,也不能只重視生態環境發展。這是習主席的生態思想,同時也是我黨在生態農業思想方面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思想的核心觀念就是要發展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前提的低碳經濟。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的迅猛發展。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