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少數民族農民工文化適應下幸福觀變化探究
【第一章】文化適應對農民工幸福觀的影響探析導論
【第二章】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研究設計
【3.1 - 3.3】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的內容結構
【3.4 3.5】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的價值次序
【第四章】文化適應對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的影響研究
【第五章 第六章】農民工幸福觀及其引導結論與對策
【參考文獻】少數民族農民工文化適應與幸福觀研究參考文獻
3.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的整體狀況
本章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的現狀和特點。
同時通過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運用該方法中的組元數、點度中心性以及 K核等值來分析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與未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兩者在幸福觀社會表征網絡中存在的差異,得出兩者在幸福觀社會表征網絡中的不同之處。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工具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黔陶鄉三個村莊進行入戶調查,在問卷調查中主要收集了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人口學基本信息。主要涉及兩類少數民族農民的戶籍、民族、家庭成員情況、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打工經歷。這部分內容主要是通過與未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進行比較,了解和掌握兩者之間在幸福觀上存在的差異,以此來分析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的現狀和特點。
第二部分是收集兩類少數民族農民對幸福觀的觀點和看法。主要采用詞匯聯想法的方法讓被調查對象自由聯想與幸福有關的詞匯,在此基礎上,還調查了被調查對象的主觀幸福感,以及被調查對象對幸福觀的價值次序。對幸福觀內容的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兩類少數民族農民對幸福觀的看法和觀點,并比較兩者之間在幸福觀社會表征上的差異。本研究之所以采用詞匯聯想的方法來調查兩類少數民族農民的幸福觀,主要是因為詞匯聯想方法能夠讓被調查對象自由聯想與幸福有關的詞匯,不受調查人員的客觀影響,從而使收集來的詞匯更加符合被調查對象對幸福的看法,使研究更加真實可靠。
第三部分是對幸福觀的價值次序進行評分。這部分主要采用五級評分方式,由被調查對象對幸福觀的價值次序進行評分,這部分主要是為了了解兩類少數民族農民在幸福觀價值次序上的差異,深入分析和探討與未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相比,外出打工的少數民族農民幸福觀的看法和觀點。
3.1.2 樣本選擇
第一,調查地點的選擇。本研究綜合考慮地理環境、交通方式、安全因素、研究對象、民族分布特點等各方面的因素,最終將調查地點確定在貴陽市花溪區黔陶布依族苗族鄉中的趙司、騎龍、馬場三個村莊。因為黔陶布依族苗族鄉聚居著大量的布依族和苗族,其中布依族人口比苗族人要多,加上該地區的少數民族農民外出打工的比較多,該地區比較符合本研究的調查條件。因此,通過綜合考慮,將黔陶布依族苗族鄉確定為本次研究的調查地點。
第二,調查對象的選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基本情況。因此,本研究將調查對象確定為少數民族農民工,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深入分析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的現狀,本研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對未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的調查。通過與未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對比,發現兩者在幸福觀上存在的差異,以此來分析和了解少數民族農民工幸福觀的特點和現狀。綜上所述,本研究最終將調查對象確定為少數民族農民工和未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
3.1.3 調查實施
第一,摸底考察工作。首先,事先通過勘察摸底,深入該地區,大致了解該地區少數民族農民聚居地以及分布情況,然后確定調查路線。其次,在掌握和熟悉路線的基礎上進一步打探該地區少數民族農民的作息時間,以確保調查活動順利開展。最后,根據村莊中少數民族農民分布情況,確定調查的具體范圍。
第二,開展調查活動。首先,根據便利原則,先選擇就近的一個村莊開展調查,在調查之前,請調查人員認真閱讀調查規則以及注意人身安全,確保調查順利開展和調查人員的個人安全。其次,通過第一天的調查情況,總結在調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在問卷設計存在的問題。具體來講,從被調查者角度來分析,有的被調查者不能理解問卷的內容,他們不能說出與幸福有關的詞匯;有的被調查者不識字,導致在調查過程中耗時較長;從調查人員角度來分析,由于受專業限制以及實踐經驗的缺乏,導致在調查過程中不能與被調查者很好的交流和溝通,加上有的被調查者能言善辯,使調查內容偏離了調查的主題。最后,根據調查情況,及時調整,針對被調查者不理解調查內容的情況,調整調查人員的說話方式,盡量采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話語去訪問;針對調查人員缺乏有效溝通的情況以及偏離調查主題的情況,調整調查人員的訪問方式,對于偏離主題的被調查者采取適當的方式打斷,并將被調查者帶回主題。
3.1.4 資料分析方法
(1)幸福觀內容結構的社會網絡分析。
將收集回來的詞匯錄入 SPSS,共收集了 990 個詞語,其中少數民族農民工489,未外出務工少數民族農民共 501 個詞。整理詞匯,把詞匯語義相同的改為同類詞語,如"吃飯"、"好吃"等類似的詞語就合并為"吃"這類詞。最后,不計算重復的詞語,得到少數民族農民工共 266 個詞語,少數民族農民共 211 個詞語。
第一,計算詞語的局部特征和整體特征。通常社會表征的局部指標是用點度中心性來衡量,點度中心性是指詞語網絡中的點所連接的線條數,與該點連接的線條數越多,表明該點的點度中心性越大,如下圖所示,"孩子"的連接的線條數是 5 條,則該詞語點度中心性為 5,且是當中最大的點度中心性。而整體特征本文主要是用組元數量來衡量,組元是指一個內部相連的網絡,組元之間不相連,其中相連詞語最多的網絡我們稱之為主組元,一般情況下,我們主要探討主組元中的點度中心性最多的詞語,如下圖,組元數是 2 個,社會表征網絡構建(2)是主組元。
第二,K 核解析。K 核是指使用最小程度的標準來確定低、高區聚集程度,從而研究網絡的組成和結構。在網絡結構圖中,其中每個點至少與其他相鄰的點連,也就是說,該網絡結構圖中至少有 1K-核。由于 "1K-核"中所有點都相連,因此,"1K-核"的度數最少是 1.而"2K-核",是要除去所有度數為 1 的點,只計算剩下的各結點之間的關聯結構。因此,"2K-核"由度數為 2 的結點所組成。以此類推,"3K-核"就是除去度數為 2 和 1 的點,如下圖所示。
(2)幸福觀的價值次序統計分析。
在以往對幸福社會表征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幸福觀價值次序的具體內容,本研究主要參考和借鑒兩位師姐對幸福觀社會表征的研究,一位是研究大學生幸福觀社會表征,另一位是研究新老兩代農民工幸福觀的社會表征,在此基礎上,結合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言語進行加工整理,最終將幸福觀重要程度研究內容確定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行方便"、"有錢"、"身體健康"、"外貌形象好"、"實現自己的理想"、"有空閑"、"名譽"、"快樂"、"家庭和睦"、"被人尊重"、"家族興旺"、"有朋友"、"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家人平安"、"兒孫滿堂".
本研究主要收集了兩類少數民族農民對幸福觀重要程度的問卷,其中,少數民族農民工共 163 份,而未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 167 份,然后將收集回來的資料輸入 SPSS 中,借助 SPSS 中的均值方法,計算出兩類少數民族農民在幸福重要程度中各方面的均值,最后通過均值,找出兩類少數民族農民工在幸福觀重要程度中的差異。
3.2 樣本基本情況
第一,問卷回收情況本次調查中應回收問卷 370 份,實際回收問卷 330 份,其中少數民族農民工163 份,未外出務工的少數民族農民 167 份,有效回收率為 89.19%.
第二,問卷收集整理情況:
在村莊分布上來看,由于少數民族分布特點,集中在馬場的村莊,其他兩個村莊分布比較均勻,具體為馬場(185)、騎龍(86)、趙司(59),而從民族來看,布依族(255)、苗族(75),這與當地主要是布依族聚居的地域有關。
在年齡上看,最大是 88 歲,最小是 17 歲,其中 20-29 歲有 63 人,30-39歲有 46 人,40-49 歲有 63 人,50-59 歲有 73 人,60 歲以上的有 85 人。
在是否有兄弟姐妹上看,沒有兄弟姐妹的只有 5 人,只占被訪人員的 1.5%;有兄弟姐妹的卻是 325 人,占被訪人員的 98.5%.其中兄弟姐妹數數最多的是 9個,最少的是 1 個,而有 5 個兄弟姐妹的有 78,占被訪人員的 23.6%;其次是 4個兄弟姐妹 59(17.9%)、3 個兄弟姐妹 53(16.1%)。
在是否有孩子上看,沒有孩子的有 32 人(9.7%);有孩子的有 298 人(90.3%),其中孩子個數最多的是 9 個,最少的是 1 個,有 2 個孩子數量最多,有 160 人,占被訪人員的 48.5%,其次是 1 個孩子數量占被訪人員的 18.2%(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