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美國塑造國家形象的公共外交探究
【第一章】公共外交下美國形象的構建探析緒論
【第二章】公共外交和國家形象的理論概述
【3.1 3.2】公共外交形成與冷戰時期外交
【3.3 3.4】后冷戰時期與“9·11”事件后的外交
【第四章】美國開展公共外交塑造國家形象的若干思考
【結語/參考文獻】美國公共外交歷史經驗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公共外交和國家形象的理論概述
一、公共外交的理論概述
(一)公共外交的內涵
美國是開展公共外交的先驅者,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實踐者。冷戰結束后,公共外交這個新術語在各國政府、學者和大眾傳媒中日漸流行,但均未有明確的定義。
1965年,埃德蒙·格里恩(Edmund Gullion)定義公共外交為:“公共外交不屬于傳統外交,是一國政府在其他國家制造的輿論、本國與他國利益集團在政治范圍之外的相互影響、外交官和記者等以信息傳播為職業的人的交流聯系,以及上述的過程對政策制定和外交事務產生的影響?!雹佟肮餐饨坏暮诵氖怯^念和信息的跨國界流通”.②格里恩對公共外交的定義點明了公共外交的主體是政府。
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美國公共外交范圍的擴大和對公共外交認識的深化,對公共外交的研究也日漸成熟。1986年,美國新聞署負責教育文化事務的副主任馬克·布里茨(Mark Blitz)點明了公共外交最終服務于國家利益這一實質,認為公共外交“核心是為政治服務的”③。吉福德·馬?。℅ifford D. Malone)認為公共外交是一國政府和他國公眾之間的交流,而這種交流對雙方是共贏的。并認為“傳統外交與公共外交互為補充”④。上世紀90年代,美國新聞署并入國務院時,公共外交被定義為:公共外交是通過加深了解、信息服務和影響外國民眾的方式,促進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⑤進入21世紀,美國官方重新定義了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指通過國際間的交流、傳媒、國際輿論等方式,了解并影響國外公眾,加強其對美國價值觀、政策和行為的理解,促進美國政府和人民對國外民眾的溝通,減少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偏見,改善美國在國外民眾中的形象,提高美國在國外民眾中的影響力,從而擴大美國的國家利益。①該定義全面闡述了公共外交的途徑、目的和本質,是美國迄今為止比較準確且權威的說法。
我國研究公共外交的專家韓召穎博士、趙可金、李德芳、韓方明對公共外交都有自己的定義。如,韓召穎博士分別從內容、主題和對象三個方面描述公共外交,并認為“公眾外交突出特點是其公開性”.②韓方明認為公共外交是基于國家利益和國家形象進行的外交行為。通過政府和民間的力量“共同打造國家形象的‘知名品牌’”③,闡述了公共外交和國家形象之間的密切聯系關系。
綜上,不同學者多角度對公共外交含義進行了界定,總體上由混亂趨于清晰,但大體上都認為:公共外交的實質就是一國政府通過采取一系列綜合全面的措施,在他國樹立自己良好形象,為本國的外交政策服務,提升和塑造國家形象,以獲取或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外交的主體是政府,客體是他國公眾,目標是通過向國外的公眾傳播信息影響公眾的態度,加強其對行為國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了解,引導公眾輿論,從而在公眾中樹立行為國良好的國家形象。公共外交的根本目的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國家利益,提高國家的地位及影響力,提升塑造國家形象,改善外界理解。無論是信息服務,還是教育文化交流,還是大眾傳播媒介,都是為了增信釋疑,樹立本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從而實現國家利益。公共外交實現途徑和手段很多,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傳媒、宗教、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溝通和交流。
(二)公共外交的特征
公共外交具有廣泛性與互動性。公共外交對象包含官方與民間的各種雙邊、多邊交流互訪,涵蓋社會各個階層和領域。公共外交注重通過雙向交流,達成理解和共識,進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罢ㄟ^公共外交對公眾民意產生影響,民意也對政府決策產生反作用?!雹軅鹘y外交相比較,公共外交已滲透到國際交往諸多領域,實現了多層次的發展。
公共外交的目標具有層次性。公共外交是一項系統工程,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決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需要按部就班,堅持不懈,細水長流,最終獲得較大成效。公共外交的實現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其目標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大致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三種。①公共外交的短期目標是澄清事實,消除誤會,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聲譽;中期是保持傳播知識渠道的暢通,增加本國在國際上的美譽;長期目標是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本國在國際上的認同度。公共外交最終目標是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公共外交對于不同國家,甚至對于不同的事件功能千差萬別,這與當時國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以及對公共外交的功能界定有關,但總的來說,都是把重心放在長期目標,即服務國家利益、建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二、國家形象的理論概述
當今,國家形象日益受到高度重視,其內涵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作為國際交往互動的產物,國家形象代表著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綜合國力。因此,國家形象也日漸成為各國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和重點對象。
(一)國家形象的內涵
在美國,較早進行國家形象研究的學者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博爾?。↘. E.Boulding)。他在1958年8月提交給華盛頓美國心理學學會的論文《國家形象和國際體系》中對國家形象進行了詳細論述。他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②”.“國家形象不等同于國家事實”.在他看來,國家形象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描述:地理形象、“惡意”和“和善”、“強盛”和“孱羸”.③后期大部分學者研究國家形象都會參考博爾丁的這篇文章。
另外,政治家奧利·霍爾斯蒂(Ole R.Holsti)認為,“國家形象并非完全是是國家情況的真實反映;而是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形象所組成?!雹倌壳?,學者羅伯特·杰維斯(Robert Jarvis)對國家形象研究最為深入,使國家形象的研究進入新的層次。其《國際關系的形象邏輯》②一書中系統討論了形象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我國學者對國家形象內涵的研究起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成果也較多。其中代表學者有管文虎、孫有中、吳友富和丁磊等。管文虎在《國家形象論》認為為:“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雹蹖O有中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國的國內公眾和國外公眾對該國構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總體評價,是國家的核心軟實力”④,“國家形象分為國內形象與國際形象。國家形象在根本上取決于國家的綜合國力,但絕非簡單等同于國家的實際狀況,其實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⑤。此外,部分學者也從心理學角度來認知國家形象。丁磊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國的主流民眾對他國的融會情感在內的整體性知覺和評價?!雹?br>
國家形象是一國綜合實力的反映,綜合國力是國家形象的基石?!皣倚蜗蠼⒃谖镔|基礎之上,沒有物質本源,國家形象無從談起?!雹叩?,國家形象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國家實力。國家形象從某種程度來講并不是國家實力的真實客觀反映,而是融匯了受眾的主觀認知和情感判斷。它們之間不能只是簡單對應。國家形象的認知主體包括國內外公眾。按照公眾的不同,國家形象可以分為國內形象與國際形象,或者私有形象與公有形象,即自我形象和他我形象。⑧由于國內外公眾對本國各方面的評價、了解各不相同,使得國家的國內形象和國際形象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國家形象更多意味著國際形象。一國的國際形象是在國際交往活動中產生的,是通過經濟合作、外交活動、文化交流、旅游交往等進行傳播的。國家形象屬于形象的范疇,國家形象的優劣會作用于國內外公眾,影響到其對某一國家的整體情況產生的認知和評價,進而影響著一個國家及其國民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國家形象的特征
公眾對某個國家的形象認知形成后,便會在心目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將在很長時間內影響人們對一個國家的感官,存在相對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性不會永成不變,具有相對的可塑性。因此,國家形象具有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一方面,國家內部的各種客觀因素相對比較穩定,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其國家呈現出來的形象也相對穩定。這樣使得國內外公眾對該國的整體印象相對固定和穩定。但是,一旦國家形象確立后,公眾的心理就會對該國產生固定的思維模式和刻板形象。而這種狀態很大程度上難以消除或改變,導致對該國形象的重新認知就會滯后于其客觀實際狀況。毫無疑問,國家形象的穩定性利弊參半。國家形象的越好,國家形象的穩定性越使該國在國際事務中長期良性發展;而國家形象越負面,國家形象的穩定性越會導致該國在國際上舉步維艱,難有作為。同時,由于國家形象的穩定性,國家負面形象轉換為正面形象也需要該國付出巨大努力方能扭轉。
另一方面,國家形象不是其實際狀況的客觀再現,國家自身時刻在變化的特性,為其形象的可塑性提供了可能。當國家需要改變自身形象時,就會主動進行設計、定位和塑造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理想的國家形象,以達到對外政策和國家利益的目標。同時,認知主體在感受和綜合評價一個國家時,也會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意識形態等方面因素而對該國形象進行有意和無意塑造。由于認知主體的個體各不相同,對同一國家的國家形象認知也會千差萬別。
國家形象具有可塑性,但也絕不可能隨心所欲塑造,要基于該國的客觀現實。國家形象會隨著其構成要素發生變化。在改善和提升國家形象前,需做好規劃和設計,根據國家利益需要進行調整和部署。
國家形象的特征決定了國家形象相比較其它要素,在國際關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國家形象作為主權國家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影響力和發展環境。
三、公共外交和國家形象的關系
公共外交通過對國外民眾展開宣傳,來構建本國國家形象。國家形象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國外公眾對本國的認知和評價,同時還會影響到與其他各國的交流。公共外交在提升和改善國家形象方面作用很大,目前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公共外交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
世界各國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大多都通過公共外交,采取各種措施來塑造本國的國家形象?!肮餐饨坏闹饕蝿帐沁\用各種現代傳播手段,通過展示本國文化和價值觀,積極影響他國公眾對本國的認知,提升國家的形象和影響力,以維護本國的根本利益?!雹俟餐饨坏闹苯邮鼙?、國家形象的認知主體都是國外公眾,實施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國際傳播為最主要的實施方式”②,公共外交中傳遞的信息將直接反應在國家形象上。公共外交能夠降低本國與外國民眾之間的隔閡,加深其對本國政策的了解和掌握,增強他們的認同度。另外,公共外交的特點決定了它塑造國家形象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不懈才能完成。
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公共外交對國家形象塑造的負面影響。公共外交如果實施不當反而不利于國家形象構建,尤其是對對象國傳統文化價值觀進行挑戰,肯定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反而不利于國家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有時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微小的失誤,由于面對眾多的公眾,就有可能被無限放大,使國家形象受到首當其沖的沖擊。
(二)國家形象對公共外交的反作用力
公共外交可以塑造國家形象,但是國家形象對公共外交也具有反作用力。良好的國家形象對內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對外可以創造出和諧的國際大環境,處理國際事務會更加游刃有余,公共外交活動開展會很順暢,形成良性循環。反之,不好的國家形象對內會影響民族自豪感、向心力,對外則會降低國家聲譽和信譽,公共外交活動也難以順利有效的開展,并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如果擁有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其政府所宣傳的東西往往更容易被國外公眾接受,使得公共外交的開展更為容易;而不好的國家形象會使其政府或國內媒體所發布的外宣內容得不到應有的信任,從而使得公共外交的效果大打折扣?!皣倚蜗蠛?,遇到困難有人伸出援手,維護利益有人支持,提出主張有人擁護。國家形象不好,遇到困難無人幫助,維護利益無人理會,提出主張無人擁護,反之亦然?!雹?br>
由此看出,公共外交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互信,在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方面舉足輕重。同時,國家形象對公共外交又具有反作用,既可能促進也可能阻礙公共外交的有效開展,二者是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
四、美國公共外交和國家形象的獨有特點
(一)美國公共外交的獨有特點
第一,隱蔽性強。在冷戰時期,美國公共外交主要是針對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和平演變”,通過“美國之音”、“自由歐洲之聲”和教育與文化交流等項目潛移默化地達到自己的目的。②第二,花樣繁多。美國公共外交包括多媒體、傳媒、互聯網及文化、經濟交流等多種活動。美國憑借自身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發達的大眾傳媒優勢,在公共外交中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與國外公眾溝通交流,加深理解,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為實現國家利益做出貢獻。
第三,強權、霸權本色突出。自美國公共外交一發展,就開始向外輸出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和自由市場制度。美國公共外交受到主流外交政策的影響,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它將美國的文化價值體系、社會理念等輸入他國,推行霸權主義。同時則千方百計控制和壟斷國際輿論,鞏固其強權政治地位,維護自己的全球戰略利益。事實證明,無論是在冷戰時期的歐洲地區,還是在“911”事件后的中東地區,美國政府所有的公共外交活動都是在“反共”或“反恐”的旗幟下進行,其本質是要在上述國家和地區推行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和自由市場制度,謀求建立符合美國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的世界,以從根本上清除滋生“共產主義”或“恐怖主義”的土壤。
(二)美國國家形象的獨有特點
第一,美國私有形象的核心就是“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①思想。私有形象即國內形象。②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私有形象,是在思考自身的起源、歷史發展并在與其他民族的比較中形成的?!懊绹庹摗弊鳛槊绹接行蜗蟮暮诵挠衅涮囟ǖ臍v史形成過程,原因錯綜復雜。
首先,美國民眾對其政治制度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認為“民主燈塔”、“自由女神”就代表著美國形象,這一形象普遍存在于美國人自我形象的認知之中?!吧系圻x擇了美利堅民族,把它安置在北美這片土地新大陸上,并賦予了它特殊的使命--在這里建立一個自由和民族的模范”,美利堅民族“肩負著上帝所委托的把自由和民主制度推廣到世界各個角落的使命?!雹勖绹谛麓箨懰⒌挠袆e于歐洲的“神圣政體”成為了“美國例外論”一個永恒的主題。
其次,自然地理條件的獨特性成為“美國例外論”形成的客觀條件。美國是一個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且地理條件具有天然的孤立性。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儲存量均位居世界前茅。這些都為美國向外推廣其政治制度、價值觀體系提供了客觀有利條件,讓“美國夢”成為世人的渴望。
最后,美國獨特的民族構成與歷史經歷是“美國例外論”形成的歷史根源。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移民可以說是美國的立國之本。美國人認為自己是世界上優秀的民族,無與倫比。其獨特性主要因為美利堅民族是由眾多民族組合而成的,是一個“與其他所有國家都不同的多血緣的奇異的混合體”.④“美國例外論”成為美國人根深蒂固的普遍信仰。
第二、美國公有形象具有雙重性。公有形象即國際形象。①美國公有形象是指外國政府及公眾對美國的總體感官與認知。一般來說主要包含四個方面:歷史形象、經濟實力形象、民族及國民素質形象和政治外交形象。前三項是較穩定的,第四項則具有很大的可塑空間,所以各國在對外國際活動中樹立自己的形象時,主要是致力于政治和外交形象的塑造。②國際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美國形象具有兩重性,具體體現在兩個極端上。
一方面,美國的公有形象具有積極的一面。美國作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傳媒體系中的核心大國,在世界上擁有獨一無二的軟實力?!懊绹洐嗔Σ煌叛龊筒煌瑘F體的吸引力或者排斥力,會使美國政府官員在推行其外交政策時更加容易或者更加困難?!雹勖绹幕奈?、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操縱國際機制的能力,為美國在全球推行其政治制度、價值觀方面保駕護航,使其更容易主導國際輿論,贏得民心,獲得積極良好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美國的公有形象也有其極為消極的一面。全球知名的民意測驗和商業調查、咨詢公司蓋洛普(Gallup)自1977年以來,每年都會進行全球范圍的年終民調來調查全球民眾對新一年的期望和擔憂。今年初,蓋洛普與英國廣播公司BBC聯合發布了2013年年終民調結果顯示,美國被視為世界和平最大威脅。這次民調采取網絡、電話等方式,涵蓋全球65個國家的6.8萬余名受訪者。其中認為美國是世界和平最大威脅的國家和民眾主要來自中東和北非國家,這些國家也是受美國軍事干預影響最大的地區。調查還顯示,即使在美國的傳統盟友國家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有17%的加拿大人和37%的墨西哥人認為美國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而且令人詫異的是,13%的美國受訪者也認為自己的國家對世界和平構成最大威脅。④
美國公有形象的兩重性原因很復雜,概括來說主要與各國利益、宗教信仰、歷史傳統、價值觀念,對民主、人權認知的差異以及與其關系的密疏都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