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各種類型的信息涌入了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信息時代的大門。在信息時代中,人們的生活變得和以往大相徑庭,他們可以借助互聯網和現代科技拉近彼此的距離,甚至是毫無障礙地進行溝通、交流。移動電話、互聯網以及各項附屬服務,使人們的經濟生產、日常生活變得更為便捷、省時和高效。一方面,人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網絡社交的樂趣、網上購物的快捷、政府服務的便利、醫療服務的貼心,另一方面,他們也在飽受廣告詐騙短信騷擾、垃圾電子郵件泛濫、個人隱私泄露之苦。信息時代是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隨著社交網絡、電子商務、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出現和日益普及,人們的購物消費行為、疾病治療記錄、行蹤位置信息都成為了可被記錄和分析的數據。
一、信息時代下的隱私權新解
1、什么是隱私權
隱私權是指公民的基本人格權利,這種權利使公民的私人生活和信息受到法律的保護,不受非法公開、利用、侵擾等傷害。這是傳統概念對隱私權的定義。隱私權又被人們定義為民事主體享有自由支配、保密、利用與維護個人信息與領域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受任何人非法干涉。權利主體對他人參與自己生活的程度、是否向他人公開個人隱私具有決定權。在民事法律范疇里,隱私權被定義為特定的民事權利主體對合法的隱私可以自主進行支配、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侵擾,并且在受到侵擾損害時有權利尋求法律保護的一項民事權利。
2、什么是網絡隱私權
“網絡隱私權”作為隨著互聯網而興起的新概念,雖然還不是法定術語,但是具有特定的含義和內容。目前,各家學者說法不一,在法律上也尚未有術語界定。網絡將人們曝光于大眾的視角之中,自媒體的繁榮更是使個人數據受到嚴重威脅。根據侵權主體的不同,大致可以將網絡隱私權的常見侵權方式分為以下幾類:(1)政府部門對公民的侵權。(2) 網絡經營者對網絡用戶的侵權。(3)商業公司對客戶的侵權。(4)軟硬件設備供應商對客戶的侵權。(5)黑客對網絡用戶的侵權。(6) 其他形式的侵權。只要是個人信息的公布造成了主體人權益、人格、尊嚴的受損,或是個人社會信譽的降低,均可以被認定為侵權。
二、信息時代下我國隱私權的保護現狀
1、我國民法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嚴重缺失
我國《民法通則》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均進行了規定。然而,對于公民的隱私權卻嚴重缺失。僅僅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 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將隱私權參照名譽權的方式進行保護的間接規定。直到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才對公民隱私權進行了直接保護,違反社會公德、公共利益、侵害他人人格利益構成侵權。我們雖然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但是關于網絡隱私權保護立法尚未發布。民法對于公民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還依照傳統隱私權的法案進行保護。這使得公民在信息時代行使隱私權無法得以保障。
2、商業公司對于客戶的隱私權不予尊重
由于服務的需要,商業公司掌握了客戶的個人隱私,常發生一些客戶信息被泄露的事情。這類事件的發生,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立法的不足,造成公司對客戶隱私權的尊重程度不夠,商業公司為了謀取利益將客戶的個人信息出賣給別人;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行業制度不夠健全和統一,或是公司內部人員素質不高,致使不尊重客戶個人隱私的事情發生。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商業公司對客戶隱私保護的相關制度嚴重缺失,甚至是處于空白階段。更有甚者,一些商業公司雖然制定了隱私保護條款,卻在客戶注冊信息時就張貼出免責聲明,強制將泄露隱私的責任推給客戶自己。這種行徑似乎更讓人氣憤,但是卻廣泛存在。
3、公民個人行使隱私權的環境惡劣
中國青年報曾對網民的個人隱私權保護情況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被調查對象表示自己的個人信息曾被非法泄露。此外,在公共場合被偷拍、在工作場合被監視、被人肉搜索等現象層出不窮。然而,人們卻沒有適當途徑進行維權。這說明了我國公民個人行使隱私權的環境惡劣。
阻礙公民行使隱私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尚未出臺健全的法律體系對公民的隱私權進行保護。即使有個別法案頒布,也不能保護好公民的自身利益不被侵害。各種法律漏洞被不法人員利用,給人們造成了經濟、名譽甚至人身安全的損失。其次,我國行政機關所掌握的公權力不能較好的運用到保護公民隱私權中去。這是由于執法人員的隱私保護意識不夠所造成的,有時候隱私保護會因為操作不當對公民的隱私權進行了侵害。再次,我國現有的隱私保護模式過于傳統,尚處于間接保護階段,這種保護方式的有效性嚴重低下。在民法中,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是通過保護名譽權間接行使的,這導致了不能歸納到名譽權內的其他侵權行為得不到法律的制裁。
4、公民個人對于自身隱私權的保護意識不足
信息時代下的隱私侵權問題已顯得異常嚴重,然而,我國公民對于現實生活中隱私侵權行為還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人們對于自身隱私權的保護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不知道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隱私。有些人錯誤地認為,隱私遭受侵害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易被懲處就去侵害別人的隱私權。另一方面,人們不知道如何保護好自己的私人信息。人們在遭受隱私侵害時無所適從,既無法通過技術手段保障自己的隱私不受侵害,又不知道在個人隱私遭受侵害時該如何應對。
三、信息時代下隱私權的民法保護措施
1、加強構建網絡隱私權的民法保護體系
民法作為保護公民民事權利的重要工具,在維護公民網絡隱私權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現存民法體系對信息時代下的隱私權保護嚴重不力,構建完整、有效的隱私權民法保護體系勢在必行。首先,應該在《民法通則》、《民法典》的基礎上對網絡侵權行為做出原則性規定,對侵權受害人做出明確的救濟方案。并在原有相關法律的基礎上逐步構建出《隱私權保護法》的法律體系。其次,將隱私權規定為一種具體人格權的請求權去立法。借鑒發達國家立法的先進經驗,建立隱私權的人格權請求權制度。這樣有助于隱私權受害者依法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消除不良影響。再次,在法律中明確隱私權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這有助于防止那些人格請求權不能遏止的侵權損失。由于信息時代具有其獨特的特點,侵犯隱私權所導致的經濟利益流失日益嚴重,利用這項權利可以幫助受害人獲得更適當的損害賠償。
2、強化政府對行業的自律功能
對于一些隱私權保護較好的國家來說,他們最重要也是最必要的一項手段就是網絡行業自律。網絡行業是實施網絡侵權的主體,從這一環節著手有助于從源頭遏制住網絡侵權行為的發生。由于一些客觀原因,網絡行業的自律需要政府監督才能實現。政府可以通過制定一些自律機制來規范行業,營造一個良性的網絡信息環境。例如:行業行為準則、民間認證制度、信譽認證制度等。對行業自律的強化不僅有利于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更有利于促進行業良性發展,一舉而兩得,任重而道遠。強化國家對行業自律中保障公民隱私權的作用,可以從加強督促行業自律的立法、加強政府對行業自律的行政指導和監管、加強政府對行業從業道德建設三方面著手。
3、加強公民維護自身隱私權的教育
公民作為隱私權被侵害的受體,在杜絕隱私權侵權行為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公民維護自身隱私權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通過宣傳的形式增強公民對于網絡隱私的自我保護意識。通過教育使公民知曉網站的信息使用用途、不隨意泄露自己的私人數據、防止病毒入侵的技能等,有助于公民形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有效降低信息泄露和被不法利用的幾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幫助公民培養有約束力的網絡道德規范加強個人隱私的保護。
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有助于約束人們的網絡行為,使人們從內心尊重他人的隱私。道德約束有助于強化網絡的環境道德壓力,還有助于激發人們內在的自尊心和羞恥心,從而有助于在意識根源上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鄭淑霞。信息時代公民隨私權的保護問題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2,(11)。
[2]張莉。論德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3]洪海林。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7.
[4]楊帆。從比較法的視野分析現代隱私權及其權利位階[A].京大學出版社,2007.
[5]王麗萍,劉鵬。信息社會中的隱私權保護[J].山東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