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公民; 美國; 婦女; 選舉權;
美國《獨立宣言》的頒布, 意味著該國成了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其公民也應有一般公民所擁有的權利。但是, 獨立之后的美國還處于男權社會, 不僅是《獨立宣言》, 即使是后來頒布的美國憲法及其第一至十條修正案 (《權利法案》) , 也沒有賦予女性多少權利。隨著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女權運動的展開, 美國女性受到了影響, 也加入到權利斗爭的浪潮之中。
一、美國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美國獨立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女性有了走出家庭、接受教育和參加工作的機會, 她們的自主意識得到提升, 從而為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1789年, 在法國巴士底獄事件中, 不僅男性革命者在整個事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女性革命者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這標志著法國女權運動的興起。1791年9月, 奧蘭普·德古熱發表了《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 (或稱《女權宣言》) , 該宣言由前言和十七項內容構成, 要求女性在政治、經濟、教育、身份等各方面擁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 這是世界上首部體現女性權利的政治宣言。受此影響, 美國的女性也逐漸開始追求自身的權利。隨著獨立戰爭的勝利, 美國憲法賦予了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 但是男權社會的風氣并沒有隨之改變, 女性的地位依舊不容樂觀。在獨立之前, 美國女性相對于男性來說地位極低, 在政治上, 除選舉、參政這些當時只有男性才有的權利之外, 美國女性甚至連在社區里從事管理事務的權利都沒有。19世紀初, 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 整個社會環境為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空間。首先, 女性的就業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工業的發展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就業崗位大大增加, 男性勞動力的增長滿足不了需求, 于是女性勞動者就有機會走向社會, 參與之前無法參與的工作。她們可以走出家門、走出作坊, 從事一些別的工作或是學習一些其他技能。其次,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升。美國建國之后, 各地區出現了一大批小學和初中, 招生規模擴大, 不再區分男女學生, 一律招收。19世紀20年代, 又出現了一批私立學校, 專門為女性開設了語言、歷史、科學、地理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隨著教育的發展, 女性的知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具備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礎。于是, 一些高等學府逐漸對女性敞開了大門。到19世紀60年代, 已經有61所高??梢越邮张詫W生[1].再次, 女性的身份地位與之前相比大不一樣。走出家門的女性, 不再是普通的家庭婦女, 她們有了新的工作, 受過良好的教育, 參加宗教活動, 參與一些簡單的社會管理, 其自主意識得到了很大提升, 成為獨立性很強的社會女性, 為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婦女爭取選舉權的斗爭
隨著美國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和社會地位的提升, 她們認識到社會權利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權利。于是, 她們便開始了爭取選舉權的斗爭。
1848年, 塞內卡福爾斯會議的召開, 標志著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 美國女性開始了有組織、有目的的政治活動。全國婦女選舉權協會、美國婦女選舉權協會, 都是在這次會議之后建立起來的。在眾多女權運動的領袖中, 伊麗莎白·卡迪·斯坦頓能力出眾、經驗豐富, 自然而然地成了女權運動的領袖和核心。
1815年, 伊麗莎白·卡迪·斯坦頓出生于白人中產家庭, 是美國女權運動的先驅領袖之一, 她認為婦女應該與男人享有一樣的權利。早年, 她在特洛伊女子學院就讀。系統的教育使她在思想上有了更新的認識, 也更為成熟。隨后, 她與亨利·斯坦頓結婚。亨利是一位廢奴運動者, 在他的影響下, 伊麗莎白也逐漸成為一名積極的廢奴運動者。1840年, 世界反奴隸制大會在倫敦召開, 亨利與伊麗莎白一同前往參加。但是在會場門口, 警衛拒絕女性入場, 這使她深受打擊。正因為如此, 伊麗莎白結識了同樣被拒絕入場的柳克麗霞·莫特---一名著名的女性廢奴運動者。在參與廢奴運動的過程中, 伊麗莎白學到了參與爭取政治權利斗爭的必要能力, 為她后來組織并領導女權運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伊麗莎白與柳克麗霞商議后, 決定召開一次婦女聯合大會, 向廣大女性宣傳女權思想。經過精心籌備, 1848年夏, 著名的塞內卡福爾斯會議召開, 通過了伊麗莎白提出的十二項提案, 包括選舉權、男女身份平等等, 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支持。
在女權運動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 伊麗莎白遇到了蘇珊·安東尼---一位著名的女權主義者、社會活動家。在塞內卡福爾斯會議召開后, 安東尼一直支持著伊麗莎白。安東尼認為, 如果要達到在州立法機關聽證的要求, 就必須收集到上千張簽名, 因此, 除了要取得城市群眾的支持, 還應該爭取到鄉鎮群眾的支持。于是在與伊麗莎白商量后, 安東尼發揮自己社會活動能力強的優勢, 在短時間內從城市和鄉村收集到大量簽名, 使她們提出的法案最終在州立法大會上得以通過。由于她們的努力, 女權運動的消息在全國傳播開來, 獲得了大批支持者。
在女權運動中, 伊麗莎白發現在當時的宗教及婚姻法中, 都存在著男女不平等的現象。當時的社會仍然是一個男權社會, 相當一部分法律條文都偏向于男性。研究婚姻法時, 她發現無論是聯邦法律還是各州法律, 只有出具通奸、丈夫拋棄家庭或妻子受到極度殘酷虐待的證據, 婚姻才能被終止[2].她認為, 結婚離婚是雙方共同擁有的權利, 不管哪一方對婚姻感到不滿, 都有權利去終結婚姻。擅長演講與寫作的伊麗莎白把她的這種思想公開表達出來, 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宗教問題上, 她也持與當時主流思想不同的態度。此前, 宗教會曲解一些圣經故事來鞏固男性地位, 認為女性從事男性的工作是對神的褻瀆, 女性是為了取悅男性而被創造出來的, 等等。于是, 伊麗莎白與安東尼等人一起, 出版了《婦女的圣經》, 用自己的理論來批判當時宗教的做法;同時也呼吁女性聯合起來, 共同為了自己的權利而戰。她堅信, 女性與男性一樣, 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 她們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來爭得自己應有的權利。
1890年, 全國婦女選舉權協會和美國婦女選舉權協會合并成立了全美婦女選舉權協會, 形成統一陣營。1900年, 卡麗·查普曼·凱特成為該協會的主席。在她四年的任期內, 爭取女性權利運動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 由于協會內的種種原因, 她沒能連任。在隨后的十年中, 美國女權運動的發展逐漸緩慢下來, 甚至停滯不前。1915年, 凱特組織并參與了幾次女性選舉權的運動, 她的領導才能得到發揮, 從而再次擔任全美婦女選舉權協會的主席。在凱特的努力下, 協會逐漸走向正軌, 大家齊心協力, 開展籌集資金、游行示威等活動, 為早日通過聯邦憲法修正案而努力。
三、美國婦女爭取選舉權的勝利及其影響
女權運動團體逐漸壯大, 態度也愈發強硬。1917年, 女權運動者在白宮前的游行示威越來越頻繁, 與警察的沖突不斷升級, 超過二百人被逮捕入獄。媒體的大肆報道使政府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壓力, 不得不釋放示威者。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也認識到了婦女選舉修正案對于黨派利益以及美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開始支持婦女選舉權修正案。1918年1月, 眾議院開始對婦女選舉權修正案進行表決, 經過前期女權運動者對投票人的不斷說服, 以剛好高于三分之二的票數通過了該法案。之后, 女權運動者又在各個州進行游說。1920年8月, 她們得到了36個州對修正案的批文, 并將其送至華盛頓白宮, 由國務卿班布里奇·科爾比宣布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獲得通過。這意味著, 在建國一百多年后, 美國婦女的選舉權終于得到了聯邦憲法的承認。
美國第一次女權運動, 不僅為其國內后續的包括女權運動在內的民權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也極大地鼓舞了世界其他國家的女權運動。就其國內而言, 此次運動使美國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巨大轉變。這次女權運動為婦女爭取到了可以參政議政的選舉權, 使她們可以進入政府部門工作, 社會地位大為改善。參與政府工作的婦女, 積極為女性爭取教育、就業、參政等權利, 為后來美國的第二次、第三次女權運動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論上打下基礎, 保障了運動的順利進行。就國際而言, 美國第一次女權運動的勝利, 使各國女權運動者認識到了選舉權的重要性, 因此在各國女權運動的起始階段就將該權利作為重要訴求。同時, 美國女權運動取得勝利的方式也為世界各國的女權運動提供了先例, 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女權運動的發展。
四、公民不服從與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的內在邏輯
羅爾斯提到, 公民不服從是一種政治行為, 這不僅意味著它的對象是那些握有政治權力的多數, 也意味著它是由政治原則, 即用于普遍規制憲法和社會制度的正義原則指導和證明的行動[3]160.首先, 在整個過程中, 美國第一次女權運動是完全公開的。不管是開會、演講、集會, 還是游行示威, 女權運動都秉持公開原則, 從通知到活動, 不求隱藏, 也不求機密。同時, 這些活動都是非暴力的。在整個過程中, 它盡量避免使用暴力, 尤其是對個人。這并不是因為它不能使用暴力, 而是因為使用暴力違背了它訴諸請求的原則。其次, 美國第一次女權運動沒有立足于現有的法律之內, 而是游離于法律邊緣, 對現有的法律表達不滿。這種行為表達了它對法律的忠誠, 在政治上有意通過和平、正義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通過非暴力的法律手段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因此, 美國第一次女權運動是一種公民不服從行為, 無論從何種角度講, 它都是通過在忠于法律的限度內反對不正義, 用于禁止對正義的偏離, 以及在出現偏離時予以糾正。參與正當的公民不服從的普遍意向, 會把穩定性導入到組織良好的社會中去[3]170.
美國第一次女權運動之所以能夠成功, 并且成為此后女權運動的指向標, 以下幾點不容忽視:
第一, 大量理論與實踐支撐了公民不服從的合理性。從伊麗莎白·卡迪·斯坦頓, 到柳克麗霞·莫特, 再到蘇珊·安東尼, 最后是卡麗·查普曼·凱特, 她們無一不有著深厚的理論知識積累。如接受學校教育, 參與國際會議, 與民族運動、廢奴運動等各種運動領袖的接觸等。不管是在橫向還是縱向上, 女權運動領導者們的理論知識水平都在不斷提高, 不斷適應運動的發展、社會的發展。
第二, 參與者自身積極的態度是女權運動獲得勝利的關鍵。接受了先進理論教育的女性, 在了解到自身的權利沒有得到有效賦予之后, 便隨著歷史的浪潮一同投入到女權運動中去。女權運動領袖的每次演講、集會, 都有大量女性參加。婦女們只有在充分明白了自身的情況后, 才有動力跟隨領袖進行政治活動。
第三, 婦女地位的提高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重視。19世紀初, 女性逐漸投身到社會生產中, 解決了當時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隨之而來的, 是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因此, 政府賦予女性女權運動者所訴求的權利, 不僅有利于減少美國的社會矛盾、發展美國經濟, 也促進了民主與法治的進步。
第四, 參與者所表達的利益訴求合情合理, 且得到社會的認可。在女權運動中, 女性追求的是在婚姻、教育、就業、生活中與男性擁有平等的權利, 沒有超出“公平”“正義”范疇。因此, 在大多數人 (包括思想開明的政治家們) 看來, 她們所訴求的東西是必要的, 有利于美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有利于美國國力的增強。
羅爾斯說過, 只有在一個正義感頗高的法治社會中, 正當的公民不服從才是合理且有效的抗議形式[4].獨立后的美國有著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 也有著強大的執行力。正因為如此, 美國第一次女權運動才能順利進行, 并且以勝利告終。
參考文獻
[1]王恩銘。二十世紀美國婦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88-89.
[2]趙曉蘭。美國婦女爭取選舉權運動的歷史回顧與特征[J].歷史教學問題, 1995 (6) :23-28.
[3]約翰·羅爾斯。公民不服從的定義、證明與作用[M]//何懷宏。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4]何懷宏。引言[M]//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