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檀香刑》對清朝重刑制度的審視
【第一章】莫言小說《檀香刑》的法律背景
【2.1】重刑制度下的刑罰與法律
【2.2 2.3】重刑之“戲”下人性的扭曲與文化心理
【第三章】《檀香刑》對重刑制度的重構與批判探討
【第四章】《檀香刑》對當代法治社會建設的反思研究
【結論/參考文獻】莫言《檀香刑》小說中的重刑制度分析結論及參考文獻
第三章、《檀香刑》對重刑制度的重構與批判
《檀香刑》用殘酷的刑罰、貓腔的野性、慷慨悲壯的英雄、技藝精湛的劊子手、愚昧叫好的看客等,把歷史中的戊戌六君子之死和孫文抗德事件進行重構。但正是這些民間文化恰恰能夠幫助讀者重新思考歷史,從熱衷于研究正史的宏偉敘事轉變為重視對野史、稗史、民間史的研究。
第一節、歷史裁決中的刑罰與執行
一、戊戌六君子行刑
1、“未訊即刑”——嚴重違反《大清律例》的案例
戊戌六君子服刑,從研究史料的結果來看應該屬于“未訊即刑”。也就是說沒有經過系列的審訊過程直接赴刑。依據如下:民國人黃濬的筆記資料《花隨人圣庵摭憶》,記載了戊戌六君子在獄中的舉動,雖然六人表現不一,但都沒有赴死的思想準備?!白T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墻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中裥忝廊缣幾?,在獄中時時作微笑??祻V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林聞哭,尤笑不可仰。既而傳呼提犯人出監,康……哭更甚,劉光第曾在刑部,習故事,慰之曰,此乃提審,非就刑,毋哭?!雹倏梢?,劉光第認為按照《大清律例》的流程,“此乃提審”,“非就刑”。然而,清廷取消了原計劃于八月十三日由刑部會同軍機處進行的審判程序,在“未訊而刑”的情況下直接下令處斬,這讓長期任職于刑部且熟悉大清律令的劉光第又憤怒又無奈。因此劉光第在臨行前做出兩個舉動,一是對“未訊而誅”表示反對,二是要求行使復審的權利,即臨刑喊冤。因此他說道:“祖制,雖盜賊,臨刑呼冤,當復訊,吾輩縱不足惜,如國體何?”②此事影響極大。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強烈譴責了清廷未經審訊即對六君子殺戮一事?!敖窳沂恐土x也,于八月十二日有偽詔命刑部于十三日訊鞫,及十三日刑部諸官方到堂,坐待提訊而已,又有偽詔命毋庸訊鞫,即縛赴市曹處斬矣。夫不訊鞫而殺人,雖最野蠻之國,亦無此政體也。雖眾人所唾罵之秦檜、嚴嵩、魏忠賢,猶不至如是之無忌憚也。蓋彼恐一訊鞫,則虛構之獄,無由成讞,而改革之根株不能絕也。觀其誣康有為之罪名也,初則曰酖弒皇上,繼則曰結黨營私,終則曰謀圍頤和園。十日之間,罪名三變,信口捏造,任意指誣,究之諸人所犯何罪,則犯罪者未知之,治罪者亦未知之,旁觀更無論也?!刃侣剤箴^,當必有真憑的據,可以證成其詞者,不然則與八月十三日上諭謀圍頤和園五字,前不見來蹤,后不見去影,冥冥九閽,茫茫中古,長留此不明不白一種疑案而已?!雹偌幢闶乔逋⒅爻?、軍機大臣廖壽恒,對”未訊即刑“的做法也頗有微詞:
“刑之濫,罰之不公,至此極矣?!雹诒疚淖髡哒J為,戊戌六君子的“未訊即刑”顯示了清末時期的政治現狀,即皇權大于法。這種行為的出現,是對所謂“法制”的極度蔑視。如此肆意妄為,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導致對朝廷的信任度降到冰點,對于那些“知書達理”、受過外國“法制社會”影響、或者至少了解外國法律體制的大臣來說,則受到的挫折感應更甚于平民百姓。因為他們從此明白,所謂“大清法制改革”,終抵不過皇權的一紙誥令。且戊戌六君子“未訊即刑”并非清末政治中的個案,此后還發生了庚子年間同樣對五位反對盲目排外大臣的“不訊而誅”。這種對法制的無視和妄為,使人心背離,清廷覆滅也就只剩下了時間問題。
2、行刑細節
農歷戊戌年八月十三日下午四點,康廣仁、譚嗣同、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君子依次被行刑。步軍統領將六君子從獄中提出,裝入六量囚車中,押解到宣武門外菜市口準備處斬。楊銳勸劉光第跪下聽旨,而當劉光第聽到斬首的旨意后,十分憤怒,當場要求表白心跡。當遭到監斬大臣果斷拒絕后仍認為是被人陷害。最終劉光第“被殺時,血喉丈余?!雹圩T嗣同與林旭二人見狀感慨道:“皆謂我等為挽救中國而死,毫無恐怖,且今日殺一人,后起必有千人,與我輩同心保國”④云云。譚嗣同被從獄中提出后高呼:“官高者獲免,獨歸罪于末秩也?!雹菪行糖?,監斬官令譚嗣同磕頭謝恩,譚怒目責問為何被處斬,監斬官卻不予以回應。行刑時,雖有眾多圍觀群眾,但譚嗣同仍面不改色,神態自若。據說其頭顱連砍數刀才斷,且死不瞑目,直到“被勸慰說‘頭上有天耳’,始瞑目”⑥。林旭臨刑前仍穿著官服,“第三車即墩谷也,衣冠反接,目猶左右視,其仆奔隨且哭?!雹俚秩詺舛ㄉ耖e,只是仰天冷笑不說其他。
可見,戊戌六君子被殺的情況不一,表現也不一,有人一刀即斃命,有人則是數刀才死,有人血肉狼藉,有人則見血很少?!秶剤蟆穼Υ耸伦髁嗽敿毭枋觯孩凇八糜袀€中人戟指而告曰〔六〕卿中有二人以四百金賂刀斧手求速死,故一刀即斃。有出金更多者,臨刑前一刻,卒予以藥,比刑已死,故不見血。其出錢少者即受刀多,其分文不給者,則死最難最苦,而死后亦無人收管。中國待犯官向來如此?!边@一說法,加上坊間傳聞,無疑為莫言創造《檀香刑》提供了絕好的歷史素材。
二、孫文領導的高密人民抗德斗爭
1897 年 11 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并于第二年 3 月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賃條約》,取得鋪設鐵路和開采沿線礦山的權利。1899 年 6 月,山東鐵路公司隨即成立。
為方便修建膠濟鐵路施工順利進行,德方與清政府簽訂正式協議,規定由清廷需履行代山東鐵路公司征購土地工作,購地費用由清廷出資,按時價收購,德方“修建鐵路過程中不得侵墳壓莊,由清政府負責保障鐵路及其員工的安全”。③然而,德國人并未按照條約規定,擅自于膠州、高密等處勘查丈量,并大量侵占農民的土地,農民遷墳移舍的遷移費也一減再減,并時有德國鐵路員工調戲當地婦女情況發生。
高密人民阻礙與抵制鐵路修建,其原因有三。第一,修建鐵路影響農民生計。自 1900 年 6 月以來,山東濰縣坊間議論鐵路所經之處,莊稼皆死。一言以蔽之,(火車)煙熏四十里不長莊稼。第二,修建鐵路影響風水。鐵路修建沿線,中國人的祖墳被掘或移動,在崇尚祖先崇拜和注重風水觀念的中國人看來意味著家族的運勢遭到破壞甚至厄運來臨。第三,華北農村流傳說,德國人將中國男子的辮子剪去,鋪在鐵路下面,而被剪了辮子的男人就成了廢人。以上各種流傳說明:在當時閉塞保守的中國農村,人們面對鐵路、火車這樣的外來陌生事物,產生了極度的不安,通過傳說、流言等方式來解釋和自衛。再加上德國士兵的種種劣行,激起了民眾的恐慌和反抗。這些憤怒的情緒經過積累,最終把高密人民推向了抗德斗爭的前臺。高密人民的抗德斗爭,歷時較久,波瀾起伏。有據可查的說法是,自 1899 年6 月 24 日始,堤東莊的農民郝寶山面對裝備著鋼槍和速射炮的巡邏德軍,打響了第一槍。但農民們的土槍土炮根本壓不住裝備精良的德軍的火力,村民紛紛中彈、被迫撤退。然而,高密人民的抗德斗爭并未結束,反而在李金榜、孫文等人的領導下達到了高潮。
四天后,在高密繩家莊召開了群眾大會,團結一致反抗德寇修建鐵路。以李金榜、孫文為首的農民宣誓“喝齊心酒,磕齊心頭”、“有孫文就沒有鐵路,有鐵路就沒有孫文!”①的口號。大家在各村首領的帶領下,收集了土炮長槍等武器,以四處張貼紅紙的方式號召各地人民齊心起義。李金榜等人的抗德斗爭于 1900 年1 月 1 日正式開始,李金榜帶領大約二三百人,以撞鐘為號,前往鐵路施工工地,“燒毀窩鋪五座,搶去糧物若干,并放言要燒毀城外鐵路公司總局”②。這一行動加劇了緊張的形勢,德方向清政府施壓,要求清政府解決,否則將自行派兵。
袁世凱在幾次釋放善意仍遭到拒絕后勃然大怒,他發電令聲稱:“李金榜、孫成書、孫文等……是該民等并非為身家起見,專意抗官構亂,殊堪痛恨?!雹壑甘臼譄o策的手下對為首的李金榜等人要“嚴拿重辦,決不寬貸”④。李金榜、孫文在“懲治首要”的指示下被抓獲,李金榜被革除功名,孫文則被判斬首。其實最初袁世凱并沒有想殺孫文,僅僅是“令其作函勸諭其黨具結息事,業經一律具結,乃從寬免究?!雹莸?6、7 月間義和團運動高漲,以 “劫奪孫文”為旗號聲勢浩大地公開與官府對抗,這就將孫文推向了死亡。
綜上所述,矛盾的兩個方面達到了水火不容的斗爭狀況,其結果以德國人脅迫晚清政府鎮壓起義人民而告終。雖然孫文被殺害,但伴隨著義和團運動的興起,高密抗德阻路斗爭更加激烈。孫文是阻路運動的首領中最有名的一位,也是《檀香刑》中孫丙這一人物的原型。自李金榜被捕后,孫文就成了農民隊伍的核心領袖。而與李金榜不同,孫文沒有功名在身,僅僅是官亭村一個普通的農民,他“急公好義”的名望完全憑借他慷慨下一的性格而來。而且孫文在阻路運動之前已經有相當的名望了,他的事跡在民間口口相傳,這亦給予莫言創作孫丙這一人物時可以參照的豐富素材。
第二節、《檀香刑》對歷史的重構與批判
一、也說戊戌六君子之死
《檀香刑》中第十章“踐約”,詳細描述了戊戌六君子行刑的場面。與史實略有不同的是,小說中劉光第似乎對自己的下場早有預料。小說中寫道:①“劉光第在眾劊子手的陪同下搖搖晃晃地參觀了刑具陳列室,當他看到那柄把子上拴著紅綢的‘大將軍’時,……劉光第笑著說:‘趙姥姥,咱們也算是老朋友了,有朝一日,我落在了你們手里,你可要把這把大刀磨得快一些?!笕恕?/p>
趙甲尷尬地說,‘您清正廉潔,高風亮節……’‘清正廉潔活該死,高風亮節殺千刀!’劉光第感嘆道,‘趙姥姥,咱們就這么說定了!’‘大人……’劉光第搖搖晃晃地走出了東耳房。劊子手們眼淚汪汪地望著他的背影?!贝送?,小說中還描寫到:“劉光第猛地圓睜了雙眼,逼視著端坐在執刑臺下的監刑官剛毅,用沙澀的聲音逼問:‘為什么不問便斬?!……國家還有沒有法度?’劉光第繼續追問?!蛟趧⒐獾谏磉叺臈钿J,伸手扯扯他的衣服,說:‘裴村,裴村,事已如此,還有啥子好說嘛!跪下吧,遵旨吧!’……‘大清朝??!’劉光第長呼一聲,理理凌亂的衣衫,屈膝跪在了執刑臺上?!雹谶@說明劉光第還是屈服于皇權、屈服于命運。而史實中,如本文已經討論過的,劉光第并未對赴死有充足的心理準備。他始終認為按照《大清律例》的流程,要經過審判程序而不是“未訊而刑”,且此“刑”直接赴死,更不用說事發前會有預感自己即將死于劊子手刀下了。正史中劉光第死前喊冤:“祖制,雖盜賊,臨刑呼冤,當復訊,吾輩縱不足惜,如國體何?”充分體現了他這一心路歷程。
二、從劉光第之死看變法之悲劇
小說對這一情節的重構,借劉光第之口道出了變法改革的艱辛。正如小說里劉光第對趙甲說:“刑部少幾個主事,刑部還是刑部;可少了你趙姥姥,刑部就不叫刑部了。因為國家縱有千條法律,最終還是要落實在你那一刀上?!雹廴绻f史實中的劉光第對法制尚存一絲希望,那么小說里他深刻認識到了皇權統治下所謂變法改革只是統治者愚民的幌子。作為變法重臣,他窮困潦倒,可見在朝廷人微言輕,根本無法撼動根深蒂固的極權統治分毫。他深知統治者需要的是代其執法、為其殺人的劊子手,而不是削弱其統治權力、撼動其統治地位的改革者。但變法作為劉光第等人的畢生之志,縱使再艱難也不得不為。猶如魯迅筆下“鐵屋子里的人”,因為“希望是不能被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雹?/p>
三、再述民族英雄:孫文與孫丙
《檀香刑》中莫言通過著力刻畫孫丙這一角色,以及相關的系列描寫,再現了歷史中孫文領導的高密人民抗德運動這一史實。對于正史中帶領高密人民抗德的孫文,我們對其性格無法深入探究,其后人評論他的性格時,多突出他的倔強、講義氣、剛毅不屈,這種豪俠特性完全符合傳統意義上好漢的慷慨悲歌形象,孫文以其“急公好義”的個性,自然而然成了高密人民的抗德運動領袖,并且始終有一批堅定的追隨者在他的身邊。而對于孫文的個人影響力和號召力,有人曾做過描述:②“光緒二十五年,我十二歲的時候,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忽然聽說孫文帶著大兵快來到了,家家都自動自愿的燒水做飯,準備歡迎。不一會,隊伍來到了……有一個短小精悍五十來歲的老頭兒,穿著短枚,沒戴帽子,滿頭冒著熱氣,不多的蒼白的頭發被汗濕潤了,還有兩撇小黃胡。人們都嘁嘁:‘這就是孫文!’當時我內心里對他無限的愛慕?!械娜硕荚谇f外,不進莊里,有人請孫文到莊里坐坐,他也不去?!愤^我村,他們在莊外吃罷了飯,就往東南方向執行任務去了?!?/p>
由上面這段描述可以看出,孫文是一位近于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相比之下,莫言筆下的孫丙,人物形象無疑更豐滿、更接近普通人,而且他身上承載了太多作者莫言想表達的內容。一方面,孫丙是貓腔戲的開創者,這肯定是歷史中的孫文所不具備的身份。莫言巧妙地把高密人民抗德的領導者,賦予另一個戲班領導者的身份,從而順其自然地賦予“貓腔”大量的筆墨,貫穿小說始終。另一方面,《檀香刑》中孫丙的抗德初衷與史實中的孫文不同。孫丙在與知府錢丁“斗須”
失敗后認為丟了顏面,不愿再唱戲,便遠走他鄉開茶館。在發現德國技師調戲自己妻子后錯手將其殺害,導致德國人為報復將村民大肆屠殺。孫丙憤怒之下回鄉樹神壇領村民攻打德人的筑路窩棚。莫言把正史中的農民運動,通過多主體敘事的方式演變成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結合,這種處理方式使孫丙更貼近普通人,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尤其是孫丙被描寫得喜歡虛榮、好出風頭、抗德活動就仿佛是一出迷信的滑稽劇,盡管壯烈,卻可悲。但是這樣一個貌似普通人、缺點似乎更多的孫丙,卻在行刑的這場“戲”中得到了升華。孫丙在囚車里時也邊走邊唱,他的這種瀕死時的達觀態度,換來了乞丐與老百姓的跟唱?!短聪阈獭分?,孫丙拒絕潛逃堅持受刑是因為“盼望著五丈高臺上顯威風,要讓父老鄉親全覺醒,要讓洋鬼子膽戰心又驚”①。刑罰殘酷反而使孫丙的膽魄得以升華。但是,莫言的深刻就在于并沒有把孫丙刻畫成一個“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他最大的悲哀即承認被殺甚至接受被殺。當孫丙被打開鐵鎖鏈后,他“趴到木板上,把頭歪過來,謙虛地問俺爹:是不是這樣,親家?”②當他被繩索捆綁在木板上后卻說:“賢婿,你把咱家小瞧了!”③就這樣,孫丙禮節性地與趙甲配合默契,共同完成了行刑這一場“戲”。
四、貓腔之戲
對重刑之“戲”的消解歷史中的高密人民抗擊德軍一事,給莫言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莫言在《檀香刑后記》中這樣回憶:④“二十年前當我走上寫作的道路時,就有兩種聲音在我的意識里不時地出現,……第一種是火車的聲音,這就是那在古老的膠濟鐵路上奔馳了一百年的火車的聲音。第二種聲音就是流傳在高密一帶的地方小戲貓腔。這個小戲唱腔悲涼,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簡直就是受壓迫的婦女的泣血哭訴?!腋杏X到,火車和貓腔,這兩種與我的青少年時期交織在一起的聲音,就像兩顆種子,在我的心田里,總有一天會發育成大樹,成為我的一部重要作品?!?/p>
貓腔是高密東北鄉人深層的文化基礎,它體現了高密人的精神意志,承載了高密人的情感歸宿,他來自靈魂和血液里,是歷經漫長歲月沉積下來的心靈共鳴,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莫言賦予受刑者孫丙貓腔戲班班主的身份,使得檀香刑之“戲”與貓腔之戲得以同時上演,貓腔所代表的民間之聲與刑罰所代表的統治之聲進行了正面交鋒。在這個過程中,貓腔之戲構成了對重刑之“戲”的消解。
凄美婉轉的貓腔將現場所有人都帶入了狂歡的氣氛之中,群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這場大戲的參與者。貓腔讓處于社會最底層的百姓有了表達個人情感的有力方式,讓原本凄壯的行刑場面變成了極具狂歡色彩的節日表演。與以往對行刑圍觀最大的不同在于,貓腔巨大的感染力和強大的文化認同喚起了高密縣圍觀群眾心中對公平正義的呼喚以及對暴力統治的反抗,“看戲”不再是嗜血心理的滿足,而有了滿足后的反思。義貓們不畏死亡的獻唱,圍觀群眾“咪嗚~咪嗚~”的哀鳴,他們在癲狂與狂歡中將生死置之度外,這種狂歡將統治者原本賦予刑罰的威懾意義消解,貓腔之戲構成對刑罰之“戲”的徹底顛覆。
在小說最后,一直生存在夾縫之中屈辱求存的知縣錢丁在經過痛苦掙扎后終于受貓腔的感染而覺醒,統治者和侵略者的瘋狂鎮壓、義貓的反抗、民眾的哀鳴都將其推向了對正義的反思。他在意識到德國人和袁世凱的陰謀時,趁亂殺死孫丙,使這場大戲提前中止,徹底地粉碎權力階層期待已久的戲劇高潮。至此,這場“重刑大戲”正式落幕,奉行了幾千年的重刑制度在錢丁身上有了來自封建統治階層內部第一次的覺醒。
莫言用這樣的方式作為小說的結局,賦予了讀者對社會的希望。關照現實是文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檀香刑》將重刑之下的暴力逐一展現在讀者眼前,對酷刑進行淋漓盡致的描寫正是文學對法律的解剖與評判。正如莫言自己說的:“只有正視人類之惡,只有認識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寫了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人格導致的悲慘命運,才是真正的悲劇,才可能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憫?!雹佟短聪阈獭吩佻F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記憶,悲憫之中蘊含著深刻的批判。它試圖讓人們在正視暴力的基礎上認識它并抑制它,在整篇充斥著凄厲哀嚎的刑罰之聲中,向我們展示的民族的希望和力量,即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與權力作斗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