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學發展觀視閾下大學生涯規劃的內在訴求
早期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是解決失業和就業問題。作為生涯規劃的發源地——美國,生涯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抓起,高中階段更是全面系統的進行。而在我國起步較晚,且推行的覆蓋面也不廣,主要是因為高校擴招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才迫使學校不得不將重心從“成品包裝”轉向“產品設計”,但是由于大學生涯規劃本身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在我國高校中,大學生涯規劃并沒有全面展開。
生涯規劃所面對的對象不只是畢業生,應是所有大學生。同樣,生涯規劃的輔導組成員不僅局限于大學的教師、行政人員和專業教師,還包括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包括與今后職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由一個“學校人”變為“社會人”的關鍵時期,高校在此期間所扮演的教育和引導角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指導大學生的職業定向,增強核心競爭力,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21 世紀,知識、信息和能力的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經濟元素。正所謂“思路決定出路”,高校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另辟蹊徑”,掌握決勝“利器”,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學生實際,堅持以學生為本,科學合理的引導大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二 當前大學生涯規劃存面臨的瓶頸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盵2]
但是,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大學生涯規劃還沒有全面展開,且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學發展的現象。具體表現如下:
(1)雖然大學生涯規劃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但真正普及的面還不夠廣。且在思想觀念上輕視大學生涯規劃,認為高校的就業率是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學校只需要重視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開拓,多聯系就業單位就可以了,大學生涯規劃過于系統,且成效不顯著,不能立竿見影。
(2)有些高校雖然認識到大學生涯規劃對學生甚至學校來說非常重要,但僅只是將其它高校大學生涯規劃的做法“移植”過來,實行完全的“拿來主義”,一味照搬,不管是否“水土不服”,也不懂得結合自己學校和專業的實際和特點進行“嫁接”,加以應用創新。
(3)將大學生涯規劃等同于畢業生就業指導課。認為高校在大學生畢業前夕進行適應求職需要的崗位培訓和就業指導,可以迅速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技巧和職業素質,也相當于給大學生進行了生涯規劃。就目前調查,大學生涯規劃普遍存在高校在大學期間偶爾開展此類教育課程或講座,而且大多是針對畢業班學生的。也有的從大一有開始大學生涯設計,但是到后面就不了了之,到了大四又進行相關的就業指導課。
(4)不能長期堅持,形式主義嚴重。目前,大多數高校缺乏對各學院大學生涯規劃的整體指導與監督反饋。一般來講,高校在大一學生剛入校的時候配合新生入學教育進行了大學生涯規劃教育,此時學生信心十足;但是,到了大二、大三就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且對學生的規劃缺乏必要的引導、個性化的指導和監督,所以此時學生大多數出現迷茫;而到了大四臨近就業,學生明顯感覺自己職業能力準備不足,所以開始心慌。(5)缺乏專業的指導人員。目前,許多高校就業指導中心還沒有專門的職業規劃師,一般是由做學生工作的老師或思想政治輔導員指導,而這些指導者往往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學生在實施規劃的過程中往往缺乏成就感,一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缺少專業人員和朋輩的鼓勵。
三 方法論視閾下大學生涯規劃的出路
(一)課程設置兼具系統性與綜合性,加強知識和能力的契合
課程設置上要有系統性??傮w上講,就是將生涯設計納入教學計劃、編制出大學四年的漸進規劃,開設大學生涯設計方面的課程。從大一到大四,每學年開的課程,各有側重,形式多樣,貫穿始終。這樣改變“填鴨式”的灌輸給學生造成的反感和完成任務的應付心理,使大學生涯規劃系統性、潛移默化地進入課堂。
輔導的內容上,生涯規劃是對自己的一個整體規劃和綜合規劃,不僅包括學習,也包括交往和其他社會實踐。當代社會需要的不只是會讀書的書呆子,而是需要善與人相處,能運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并具有個人人格魅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在大學階段要處理好為人與為學的關系,知識和能力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等關系。[3]
比如說為人處事上要有好的品德,要講究誠信、平等待人,要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尊重和理解他人;在思維方式上,要練就正確的看問題、想事情的方式方法;能力培養上,要具有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特別是要強調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專業知識儲備上,要厚基礎、寬口徑,要把英語和計算機的基礎打好,同時要掌握和了解學科前沿知識;心理素質上,要自信并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等等??傮w上講,要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要求,與時俱進,科學發展。
(二)制定穩定、靈活的反饋機制,加強對自我的了解
生涯規劃具有客觀性、宏觀性、導向性等特點,因此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來說,大學生一旦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這個規劃就是穩定存在的。
大學生涯規劃又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規劃本身具有柔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也就是說生涯規劃要留有余地,有調適意識。在對自己進行全面認識后制定生涯規劃的過程中,要對規劃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每個人在規劃實施的開始對自己的惰性可能認識不足,當一個人從一種無計劃、無序的狀態中朝一種規范的、有序的狀態轉變的過程中,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進入狀態的,其中會有一些反復,甚至會遇到計劃執行不下去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計劃的制定者要及時進行反思,在理解自己的基礎上,找出其中的原因,甚至要對計劃做一些調整,以小步子逐步向前推進,以積跬步而行千里,因為有時急于求成反而會適得其反。
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反饋是大學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適當的調整自己的規劃;同時,過程中的監督、檢查、量化達標非常重要。規劃要隨著時間、條件、興趣的變化不斷調整。
(三)制定階段性與長遠性目標,有利于自我調整與修正
從生涯規劃的定義上講,它是要規劃一生,一生都要規劃,具有長遠性、方向性的特點。而相對本文中的大學生涯規劃,主要是針對大學階段,也就是一個四年的規劃,目的是為四年后就業或者繼續求學打好基礎。同樣也具有長遠性的特點。
但是,作為生涯規劃本身來講,它具有宏觀動態的特點,因此在制定生涯規劃時既需要長遠的方向性規劃,也要有階段性的具體打算。在長期目標的基礎上,制定短期目標來一步步實現。比如,大學生在生涯規劃方案的設計中,可以在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的前提下,將自己四年的目標分為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確定在一年級階段到四年級階段每一階段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甚至可以將實現職業目標的任務分解細化到學期、每一個月、每一周,然后根據具體的小目標,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步步落實,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考慮自身的專業特點及工作能力、興趣愛好的變化等實際情況分階段制定、實施,對目標、計劃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不斷修正和調整,使職業生涯的規劃成為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四)明確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協同共性化與個性化發展
大學生需要遵守學校的有關規定,努力完成學業課程,取得相應的學歷與學位,這是共性。同時,大學生又需要自覺規劃自己的行為目標,主動調節自身行為,積極改造自己的個性,使個性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比如,擇業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職業價值觀,要注意研讀“人力資源”或“職業生涯設計”方面的課程或文章書籍,爭取對個人實業選擇和職業發展方面的理論觀點有所了解。仔細思考并分析本人的生活興趣和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大致形成自己的事業追求和事業方向選擇,這些都是在生涯設計中共性化的東西。
當然,生涯設計因人而異,個人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在進行生涯規劃時要“量體裁衣”。按照個人發展成就最大化體現的原則,實現個體與職業的合理匹配。同時,學校和學院可以對學生在進行生涯規劃時實現個性化的輔導,利用固定的時間接受學生的咨詢;根據各專業、各年級學生的職業選擇、職業目標的差異性以及興趣、特長、能力的差異性,開展“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咨詢。
(五)發揮主體的實踐性作用,全程實行科學指導原則
全程化指導是指對大學生涯的規劃貫穿整個大學階段,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貫穿于一年級到四年級大學生活的始終。大學生涯規劃應從大學一年級新生就開始,而不僅僅是針對大四階段的工作與任務,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與任務,分階段、分任務逐級做好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提高生涯規劃指導的針對性。在大學期間尋找更多的鍛煉機會,大學生不要做“口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是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生涯規劃。同時,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生涯規劃的指導要求具有實踐性、實用性。同時,生涯規劃重在對學生的科學引導和指導,這種指導要把握既到位又不越位的原則,不能搞統一規劃,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在既定專業的前提下,由各學院各專業將自身的培養目標及不同階段的內容要求擬定出來,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專業特點,通過自我評價,潛能測評、征求各方面意見等方式,找出自己與制定目標之間的差距,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例如,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在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時,就提出了“一、二、三、四”的總結目標,即擁有一項特長,掌握外語、計算機兩項基本技能,練習書法、寫作、表達能力三項基本功,培養“篤學、博學、崇實、創新”思想基本品質。
生涯規劃重在對學生的監督反饋,可建立學生的電子成長記錄卡等;在實施過程中要強化學生“三自”意識,即自我教育、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熠輝.車到山前必有路?——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再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31\\).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2007-10-15.
[3]吳薇,劉繼亮.大學生涯的自我規劃與管理[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