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發展即包容性增長,指要讓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個公民,使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有效地提高就業率,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并且可持續地發展。
黨的十八大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為國家的未來發展奠定了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集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的協調發展,構建各個領域的包容性發展是實現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中國夢”偉大構想的重中之重。李克強在第 24 屆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中發表了題為《共同推動非洲發展邁上新臺階》的致辭,此屆峰會的主題便是“促進包容性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梢?,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發展的共贏,以及實現“中國夢”宏偉藍圖的構想,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
一、包容性發展對于實現“中國夢”的現實意義
實現包容性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以包容性發展為基礎,統籌兼顧,注重社會公平正義,讓國家在平穩和諧中不斷前進,這也體現了“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1.實現包容性發展有助于縮小兩極分化。進入 21世紀之后,我國經濟得到空前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卻隱藏著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的現實,從城鄉發展水平差距不斷加大到東西部國民收入不斷拉大,從行業間兩極分化嚴重到社會分配不合理現象逐漸顯現,中國政府所面臨的問題不斷擴大化和復雜化。
以包容性發展作為我國縮小“兩極分化”的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其一,包容性發展可以使國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是包容性發展的重要職能,縮小行業間分配差距和提高行業收入安全感,可以提高勞動效率,使各行業之間能夠和諧共存、積極配合和共建共贏。其二,包容性發展對實現地區間和諧發展以及縮小貧富差距有著積極的作用。要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就必須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同步、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等問題,利用包容性發展使地區間建立區域性的良性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實現包容性發展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宏觀方面得到長足的發展,而且需要每個人自由全面地發展等微觀方面的進步。只有綜合各方面因素,實現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的協調發展,才能最終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如何實現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的結合,是需要我黨反復研究的課題?;诂F階段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狀況,可以發現包容性發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成功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保持經濟和諧發展?,F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紛繁復雜,各個行業、各個地區都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包容性發展可以為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探明出路。其次,包容性發展的最大益處是使每一個公民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而包容性發展將有助于提高國民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第三,中國的發展現階段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問題,而包容性發展對避開“中等收入陷阱”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爸械仁杖胂葳濉笔侵敢粋€國家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之后無法順利實現政策、經濟模式的轉變,最致陷入經濟發展推動力不足的狀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包容性發展可以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帶領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從而避開“中等收入陷阱”。
3.實現包容性發展有助于改善民生。能否處理好民生問題,關系著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注民生問題便是很好的體現。人民是國之基石。人民當家作主,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和訴求。如何改善民生是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實現包容性發展就是解決這個難題的一種方法。包容性發展可以利用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的發展為人民群眾營造更加和諧健康的生存環境,減少生存危機感和沖突,解決收入不公平、收入差距加大等民生問題,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4.實現包容性發展有助于提高就業率。自世界經濟危機之后,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所面臨的復雜社會問題之一。如何提高青年人的就業率,如何實現失業人群再就業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黨和政府。在我國經濟逐漸與世界經濟發展大融合的今天,應聘者多、職位少是顯而易見的,其原因就在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超越了部分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導致就業的供需不平衡,這不僅會引發人才流失和人力資源浪費,還可能導致用人單位未來機構組成老化、無法順利轉型等問題,為以后的產業發展埋下隱患。包容性發展可以使企業在社會的大發展中成功轉型,再次達到人才的供需平衡,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從源頭上減少失業人員,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5.實現包容性發展有助于執政黨建設。包容性發展對執政黨建設會產生一定的推進作用,這有助于黨建的制度化和健全化,并實現黨內公平,激勵廣大黨員不斷進取,切實做到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在新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我黨面臨的重要課題。面對當今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黨的建設必須有所創新、有所發展,要在現有的環境下利用國家的包容性發展打開我黨建設的新局面。目前,我黨需要提升執政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包容性發展的價值內核便是和諧,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亦是其目的所在。
二、實現包容性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長期以來,中國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困境。就國內環境而言,就業難、失業率高、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擴大、公平與公正欠缺等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就國際環境而言,打擊國際恐怖組織,應對“中國威脅論”、南海爭端、海外投資問題等等,面臨著十分復雜的局面。為了實現“中國夢”而單純地把希望寄托于經濟增長是不現實的,中國的良性發展必須動員社會各個方面,努力實現國家包容性發展。而實現國家的包容性發展,必須著力解決現階段所面臨的幾個主要問題。
1.貧富差距較大。提高國民收入,實現各個地區共同發展,切實縮小地區間貧富差距,是我黨和政府不斷努力的目標。但現實的情況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東部及沿海地區發展較為快速,而西部地區發展緩慢,如果不進行經濟發展的成功轉型,那么長此以往將有可能出現“馬太效應”。在國家層面“,馬太效應”最明顯的表象便是兩極分化和民生問題。目前我國貧富差距依然很大,實現包容性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減小貧富差距可以為包容性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平臺。雖然包容性發展是解決貧富差距拉大的有效方法,但是實現包容性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只有把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為發展提供平穩的經濟環境,才能使包容性發展步入正軌并形成系統的理論。
2.誘導性政策滯后。包容性發展的成功實現必須依靠國家良好的政策導向,通過政策誘導,可以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目前我國關于實現包容性發展的誘導性政策較少,尚未建立完善的國家包容性發展理論體系。中國要建立包容性的社會政策,就必須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2)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3)加大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4)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加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銜接和協調。
3.文化建設系統性不強。中國擁有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在漫漫的文化長河中,先祖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如何積極地利用這些文化遺產,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在全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要防止優秀的傳統文化流失;在建設社會主義包容性發展的同時,要注重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契合,把握正確的契合點,使文化建設成為實現包容性發展的中流砥柱。近年來,盡管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努力扭轉文化產業布局中長期存在的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配置不均衡狀況,但是在相關的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傳統文化的邊緣化傾向仍然嚴重。
4.就業難問題突出。就業問題的妥善處理,關系到我黨能否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到政府能否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關系到能否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業問題是民生的基本問題,也是包容性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問題,實現包容性發展必須著力解決好群眾的就業問題和失業群眾的再就業問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各類新鮮事物紛紛涌入我國,而部分人群因不能及時適應這種更替迅速的社會狀態,就業愈發困難,這集中表現在大學畢業生人群中。實現包容性發展需要建立健全就業體系,使群眾就業能力的發展能夠與經濟快速發展同步,這為包容性發展提供了社會平臺。
5.生態環境治理較難。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近些年發展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尤其是在中東部城市。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和政策與實踐相脫離,是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沙掷m發展一定是綠色的、健康的發展,實現綠色、健康的發展,是建設包容性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新型綠色發展模式,是實現包容性發展的基礎和保障。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四位一體”之中,構成了“五位一體”的新型社會發展模式,即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良性發展。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治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需要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需要環境部門加大監管力度,需要企業轉變發展模式,需要培養整個社會的綠色能源意識。
三、實現包容性發展的對策
實現國家的包容性發展,必須依靠國家強制力、文化教育熏陶、優化資源配置等諸多方面的相互協調,平穩推進。面對新時期國內出現的各類問題,黨和政府應發揚優良傳統,不斷開拓進取,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以經濟作為推動力,切實推動“五位一體”的同步發展。
1.必須建立健全包容性發展的理論體系。進入新時期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黨的執政能力不斷加強,各種理論體系不斷完善,這些都依賴于我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方向。實現經濟包容性增長的良性發展,必須努力建立健全相關的理論體系,用先進的理論指導實踐,用科學的制度規范行為模式。包容性發展理論有四個層面的基本要義,即經濟增長、權利獲得、機會平等、福利普惠。同時,包容性發展理論蘊涵著三個層面的宏觀政策:一是培育和提升人力資本,使民眾獲得人力資本的價值公平;二是增強制度設計與政策制定的公平性,使民眾獲得市場競爭的環境公平;三是建立公平的防護性保障體系,使民眾獲得社會保障的價值公平。只有完善社會公平理論、群眾就業政策、醫療政策和教育制度,妥善解決好民生問題,才能全面推動包容性發展的建設。
2.必須實現由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過渡。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的是粗放型發展模式,能源利用率不高和環境污染表現得較為明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粗放型發展模式雖然帶來國民收入的提高,但同時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問題。水污染、森林覆蓋率降低、土地沙漠化等問題的顯現,都時刻表明著犧牲資源環境換來的經濟利益的危害。這不僅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影響到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雖然黨和政府十分關注和倡導集約型發展模式,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有效地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但粗放型發展模式表現依然明顯。事實證明,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經濟的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下一代人的利益為代價。所以,當前中國的發展模式需要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過渡,實行包容性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依照自然的發展規律來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用科學的方法指導經濟的發展。
3.必須建立部門間的聯動機制,加強監管力度。在創建包容性發展和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政府相關部門應設計好聯動機制,積極配合,提高效率,對不法行為要堅決斗爭,決不妥協。當前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和民生問題,一部分是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另一部分是人為的結果。官員腐敗、部門工作懈怠、互相推諉責任和責任劃分不明確等等現象依然突出。要治理好這些問題,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必須加大對領導干部的防腐監管力度,始終貫徹為人民服務這條基本方針;必須轉變部門工作機制,使各部門間積極配合,協調一致。實現包容性發展,必須依靠領導階層的團結一致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奮進,這是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必經之路。
4.必須構建城鄉合作發展模式。城鄉建設和諧發展理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實現包容性發展,就必須實現城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同步發展,切實做到這五個方面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相互融合。要以城帶動鄉,以鄉推動城,解決好“三農”問題、城鄉住宅問題、土地使用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以城市的第二、三產業發展帶動鄉鎮企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平等、共進、和諧、平穩、共贏是包容性發展的內在含義,所以城鄉之間的公平競爭、平等發展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依賴于政府政策的出臺,也依賴于城鄉之間良性的發展空間。通過城鄉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實現城鄉建設一體化,可以切實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城鄉經濟互動可以理解為以經濟利益為動力,把城市和鄉村經濟作為一個統一的經濟系統,實現城鄉經濟之間的相互滲透。經濟發展是實現城鄉和諧平穩發展的橋梁,也是包容性發展的基本內容,“中國夢”偉大構想的實現需要城鄉建設的和諧發展,需要實現城鄉人民的增收,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5.必須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我國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種分配制度是符合當前我國國情的。但是,現有的分配格局和分配秩序還不規范,一些不合理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害于實現公平正義的因素依然存在,導致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城鄉之間和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步擴大。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順利轉型,有利于加強我黨的執政能力,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讓經濟和社會平穩快速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向德平.包容性發展理念對中國社會政策建構的啟示[J].社會科學,2012(1).
[2]趙巧艷.文化包容性發展:理論與對策[J].長白學刊,2011(6).
[3]杜志雄,肖衛東,詹 琳.包容性增長的理論脈絡、要義與政策內涵[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
[4]范海燕,李洪山.城鄉互動發展模式的探討[J].探索與爭鳴,2004(10).
[5]李治勇,李 興.對“包容性增長”理念的再探討[J].人民論壇,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