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那么,在經濟方面,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我覺得要解決這一問題,先從內涵看措施。
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我們的思路就是著力把握發展規律, 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應具體措施有;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關鍵。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促進經濟增長主要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還有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之間的發展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聯系, 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拉動轉變。
3.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以前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這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所決定, 經濟發展的最終歸宿就是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其成果。
這一方面的措施有:
1.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2. 以人為本是黨和政府做好工作的重心。
針對現狀,必須加大力度解決就業問題。政府加強引導,擴大就業規模,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改善就業結構。
3. 著力調整收入的地區差異和行業差距,適當控制高收入人群,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三、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 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同時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在經濟方面這一要求主要體現在協調可持續上。 措施有:
1.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不相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及環節, 調整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2.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四、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2.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我們既要實現創新,加快經濟轉變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又要深化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走出去”, 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五、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指導思想
最重要是通過主體落實到實處, 所以在經濟方面, 還可以從市場主體的角度去分析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那以下我們從市場的主體即個人、企業和政府三方面去分析。
1.從個人的角度來看:
首先,個人作為消費者,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 生活方式的變化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個人要作為理性的消費者,就要有正確的消費心理和正確的消費觀, 這樣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 這就要求我們個人堅持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和堅持理性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科學消費的消費觀,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其次, 個人作為勞動者, 應有正確的擇業觀:樹立自主擇業觀,轉變就業觀念,積極主動地創造就業崗位, 學會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 在既定的崗位上就業,在崗位上成才,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創業精神。
再次,個人作為納稅人,也要依法納稅,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產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
總之,個人作為市場中的一份子,盡自己的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貢獻,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2.從企業的角度來看:
企業作為生產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企業要做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首先,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還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其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那些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通過被兼并和破產, 提高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 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3.從政府(國家)的角度來看: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分配制度,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 充分顯示出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但是市場經濟必然不可避免地出現其局限性, 就需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確保市場的基礎作用。 遵守市場規則,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失信懲戒制度,使市場平穩,健全地運行;其次,國家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運用各種手段。 實現“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推動經濟發展。
總而言之, 要全面合理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全面推動經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