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及其深刻內涵
1.“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
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時期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且振奮人心的會議。這次會議的一個突出亮點是,胡錦濤在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概念。胡錦濤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p>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更是進一步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和深化,體現了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基本主張,而這個過程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坝^念上的更新、消費行為的改變需要政府、企業、媒體、公眾全方位的參與,綠色價值觀引導的綠色政策、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逐步到位,一個美麗的中國才會如約而至”。正如許多專家學者已經解讀過的那樣,在十八大報告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色是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創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大大豐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體系。
2.“美麗中國”概念的內涵
“美麗中 國”概 念 源 自 十 八 大 報 告 第 八 部分———“大力推行生態文明”,提出這個概念主要反映的是黨在新時期對我國生態建設的新見解和新目標。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長期以來忽視生態保護,出現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局面?,F在,黨和政府以及廣大普通民眾已經充分認識到,只要速度而不管質量和破壞生態平衡的發展模式并不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發展,開始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比如,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通過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在環保領域做到了有法可依,并且加大了對環境污染的懲治力度;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環??偩稚墳榄h保部;各種草根性民間環保組織也在加強環境保護的過程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等。這些措施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都是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在新時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而促進“美麗中國”的最終實現。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美麗中國”的深刻內涵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生態文明”這一個維度,建設“美麗中國”同時也包含了“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基本元素,也是對“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概念在新時期發展的一個新目標和總體新要求。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美麗”是指“使人看了產生快感的;好看?!?/p>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是從這個方面對“美麗”進行普遍意義上的理解。當形容某個人“美麗”時,所表達的意思主要是強調這個人外表好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代人對“美麗”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重視外表“美”之外,人們也更加重視內涵,認為只有達到“內外兼修”才是一種全面的“美”。在新華社授權發布的十八大報告英文官方版中,“美麗中國”被翻譯成“beautiful country”,與漢語相比,英語對于“beautiful”的解釋更加精確,強調不僅是在感官\\(sense\\),同時也在心智\\(mind\\)上給人帶來愉悅感①。這種“美”有兩個特點:第一,美是多層次的、全方位的美;第二,強調美是“內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機統一?!懊利愔袊蓖瑯右蔡N含了這樣兩個特點,即:“美麗中國”是一種全方位的美;“美麗中國”必須要得到其他國家的普遍承認,才是一種真實的“美麗”。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黨的一個重要工作目標是要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等多個層面,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稕Q定》更進一步強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因此對于“美麗中國”的解釋,不能僅僅局限在“生態文明”一個概念下單獨考量,還需要對“美麗中國”的理解有所延伸,“美麗中國”概念也應該同時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發展模式。黨和國家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改善社會民生和創新管理以及推動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實際上是有機統一到建設“美麗中國”這個總體目標上的。因此,“美麗中國”應該是對“五位一體”發展模式的一個總體概述。
二、“美麗中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1.“美麗中國”是和諧社會理念的必然延伸在十八大報告第六部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胡錦濤提到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24字方針”,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叭齻€倡導”涵蓋了國家、社會\\(制度\\)和個人三個層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格局有機聯系?!叭绻麤]有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不能保證國家的富強、和諧,也不能保障個人的敬業、誠信?!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踐行的主體,既包括政黨和國家,也包括廣大人民群眾,但最主要的主體應是個人,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實際上,自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這一體系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為重要的條件和目標之一,尤其是“24字方針”的前16個字,包含了建設“美麗中國”所應該追求的主要目標以及在現代化總體建設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內容?!懊利愔袊钡膶崿F自然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共同努力,但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國家在其中的主導作用以及社會制度層面建設的完善程度。只有國家高度重視,發揮好制度層面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才能真正實現一個整體性的全面發展格局。因此,“美麗中國”是和諧社會理念的必然延伸。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比較全面地涵蓋了新時期、新形勢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建設“美麗中國”的主要內容。習近平談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p>
習總書記的話涵蓋了新時期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任務和目標。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國內也面臨著一系列新問題,比如長期過度重視投資和出口,卻忽視了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一段時間以來,民眾收入增加緩慢、物價水平增幅過快、社會保障制度滯后于經濟發展速度、腐敗現象比較嚴重、民主法治建設亟待完善等。對于這些問題,群眾并不是很滿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舉措加以應對。習近平在全國直播的記者見面會上提及這些問題,既是黨的政治生活的一個進步,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堅持群眾觀點、群眾立場,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性的努力。
2.建設“美麗中國”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密相連。。從國內層面來看,建設“美麗中國”也是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密相連的?!皹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一直是黨在長期工作中所堅持的奮斗目標和工作要求。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昂椭C社會”的最終目的和奮斗目標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美麗中國”的努力目標,也是為了實現這樣的“美好生活”,因此,“美麗中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必然理論延伸。建設“美麗中國”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兩者緊密結合,實現了有機統一?!昂椭C社會”作為一種宏大的理論體系,也蘊含了“五位一體”的基本發展要求?!懊利愔袊备拍畎恕拔逦灰惑w”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因此這兩個概念可以完全統一到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大發展的大背景中。建設“美麗中國”既是新時期、新階段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一種新的表述方式和奮斗目標,同時提出這個概念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在新的時期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從而在國內層面形成一種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發展模式。由此可見,“美麗中國”既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密相連,同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步驟和關鍵階段。
三、“美麗中國”視閾下的和諧世界
1.他國對“美麗中國”的真實認知
2008年5~6月,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和中央電視臺控股的中視傳媒公司歷經四年拍攝的六集紀錄片《美麗中國》\\(BBC版本片名叫WildChina\\)在英國首映,之后該片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有播出,這部紀錄片在西方國家播出時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收視率①,2011年1月1日,該片的中文版本也首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睹利愔袊放臄z了中國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和30多個民族的生活故事,展現了中國壯麗的自然人文景觀。這部紀錄片不僅在國內,也在國際上取得了良好聲譽,曾獲得第30屆“艾美獎新聞與紀錄片大獎”最佳自然歷史紀錄片攝影獎、最佳剪輯獎和最佳音樂與音效獎等幾項重要的國際性獎項。
在當今國際社會,“文化軟實力”作為一種較新的理念,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十八大報告中更進一步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睹利愔袊芳o錄片在國際范圍內取得的巨大成功,體現了我國文化軟實力在國際舞臺上的逐步增強,這對促進我國良好國際形象的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媒體人和國外媒體人的通力合作,也是促進雙方相互理解,增強互信關系建立的一種重要方式。該紀錄片第二集《云翔天邊》的中方制片人就曾指出,與BBC的合作其實是從彼此互不信任開始的。因為“雙方都有自己的調研隊伍,但英方一開始不相信中方提供的材料,誰都不相信對方,而每次到現場拍攝的時候,發現中方的調研比較正確,信任就是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事實上,一個國家自認為是“美麗的”、“強大的”、“偉大的”,或者是“引導人類文明的燈塔”,但這些感知只是自我認識,甚至更多的是對自身的宣傳而非真實國家形象的展現。因此,中國在處理對外關系時需要避免出現類似的誤區,在擴展本國形象的時候更需要的是一種道德感召力而非灌輸式的說教。2011年年初在紐約時代廣場上播放的中國國家形象片就是一個被廣泛引用的負面案例。盡管這部形象片標志著中國正在以一個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到國際體系中,但在這個案例中,主題選擇和方式運用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許多批評者認為,對于外國觀眾來說,由于他們對宣傳片出現的人物并不熟悉,所以要讓他們正確領會宣傳片想傳遞的信息顯得非常困難;還有人認為,中國政府在長達四周的時間里選擇播放超過8 000次的形象片顯得有些過度,容易造成受眾的審美疲勞。因此,在選擇目標受眾的時候,中國需要做到的是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來擴展自己的國家形象,而不是自說自話。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其他國家民眾是如何看待這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這個國家到底在國際社會中主要扮演的是積極還是消極角色,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美麗”還是“丑陋”的最根本指標。根據BBC聯合著名民意調查公司GlobeScan每年所做的國家形象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08~2013年的六年時間里,全世界范圍認為中國主要持積極影響的民眾比率分別為47%、39%、41%、44%、50%和42%,而認為中國主要持消極影響的民眾比例分別為32%、40%、38%、38%、31%和39%。整體上看,各國普通民眾對中國主要持積極立場的比率在這幾年時間里保持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但與在這個調查中處于前幾位的國家相比,認為中國在世界事務中主要扮演積極角色的比率往往相差了10~20個百分點,而且對中國具有良好認知的國家主要集中在與中國一直有良好關系的第三世界國家,西方大國對中國的看法往往主要呈負面立場。因此,中國在改善自己國家形象的過程中仍任重道遠。所以,除了在國內層面要做到“五位一體”發展模式之外,建設“美麗中國”還亟待擴大國外民眾對中國的積極認知。國外普通民眾對中國的感觀,除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和壯麗的自然景觀以外,往往還受到西方一些媒體和政府不負責任的負面宣傳的影響,比如,說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中國的軍費快速增長;中國的廉價商品和勞動力導致這些國家的普通民眾失業;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掠奪各種自然資源;等等。這些觀點具體表現為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①,這些所謂的“威脅”,并沒有隨中國改善國際形象的努力有所緩解,反而是伴隨中國經濟、軍事力量的不斷增長而具有了更大的市場。再以BBC在2011年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為例,根據其對27個國家28 619名民眾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中國經濟力量增長持正面/負面評價的分別為45%和40%\\(2005年的類似調查兩者分別為50%和34%\\),對中國軍事力量增長持正面/負面評價的更是分別為22%和63%\\(2005年 的 類 似 調 查 兩 者 分 別 為25%和61%\\),而“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是改善和促進中國正面國家形象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在國外普通民眾心中樹立了正面的中國國家形象,進而才有助于形成對“更加美麗的中國”的普遍認知。
2.“美麗中國”是和諧世界理念的必然延伸
2005年4月,胡錦濤主席在出席雅加達亞非峰會時首次提出要努力“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的政治理念,在之后的各種外交場合,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對這個理念加以詳細論述,在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中,也對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個概念以較多的篇幅加以闡述。
“和諧世界”的核心概念是“和而不同”,“中國將一如既往地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履行國際義務,同各國一道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只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繁榮”?!昂椭C世界”要求在處理對外關系和各種國際事務的時候,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歷史上的大國在處理對外事務時,倚重的工具主要是權力,選擇的方式往往是“仗勢欺人”,從而導致了國際關系中的非民主化,以及大國和小國關系出現嚴重的不平\\(對\\)等性。在這種非對稱關系中,小國只是出于對大國權力的恐懼而選擇順從\\(deference\\),而非因為大國的道德感召力而表示誠服\\(submission\\)②,而“和諧世界”的提出,最終的動因之一就是回應“中國威脅論”。
因此,作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中國需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各種國際事務,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但是,這種更加廣泛和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應該與上述提到的歷史上的大國做法有較大的區分。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要求黨和政府從國際層面入手,尤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更加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事實上,盡管現存的國際體系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合理之處,尤其是游戲規則主要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制定,體現的是西方發達國家而非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但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是現有國際體系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這種情形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重返聯合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選擇主動融入國際體系,利用各種國際制度的優惠條件,既壯大了自己,也提高了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發揮著日益明顯的作用。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擴大,世界各國對中國持有更大的期望,所以才會出現“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中美國”、“兩國集團”等類似的提法。尤其隨著新興大國在21世紀初期的群體性崛起,以及2008年以來全球性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國家造成的持續性巨大沖擊,當代資本主義國際體系存在著一種內爆\\(implosion\\)的可能性①。但國際社會需要的中國,并不是國際體系的顛覆者和革命者,而是充當國際體系的維持者和改革者的角色。中國需要和國際社會中的其他成員一起,做到一個體系中應盡的大國責任和大國義務,將公平、正義、普遍性等原則融入到現存的國際體系中,改革其中的不合理之處,促進國際體系向更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有學者就指出,“中國人受尊敬的……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也在開始認真履行一個大國應當負的責任”。這種負責任的大國姿態,實際上能夠讓其他國家更好地感受到中國的善意和“美麗”,這樣的發展路徑也才更加符合“和諧世界”的本質要求。
四、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實現中國夢
1.中國夢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時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即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
在之后的多次公開發表的重要講話、演講、談話、書信與批示中,習總書記對這個概念進行了多次深刻闡述。
“中國夢”的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其具體的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具體到“美麗中國”這個維度來看,“美麗中國”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正處于復興中的、快速崛起的大國,中國需要做的是繼續努力推進國內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實現一個民主富強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同時也要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和國際義務,在各種全球性和地區性事務中發揮更多的、更為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在處理對外關系時,不因為自己是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就倚勢凌人,而要繼續做到平等待人和相互尊重;在經濟建設領域,在國內需要尊重和保護本國勞動者的合法權利、加強知識創新,在國際經濟舞臺上要更加具有創新性和競爭意識,尊重知識產權,遵守國際貿易的相關準則;要有人文關懷,善待自己的人民,也尊重他國人民,沒有傲慢、強權和專制,尊重人類的共有價值。也只有這樣的中國,才能被包括本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所尊重、所向往,才不會是一些人眼中所認為的只是重視經濟發展,但卻擾亂國際規則的一個怪物\\(monster\\),也只有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都實現了均衡和全面發展的中國,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美麗中國”。
2.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建設“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實際上也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從字面上理解,“美麗中國”自然首先體現的是科學發展觀中“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持續改善我們目前的自然生態環境,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積極推動生態文明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建設,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相對和諧發展,這也是我們在踐行“美麗中國”過程中的重要奮斗目標。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只從“生態文明”這個單一維度對這個概念進行理解,顯然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過于狹隘的理解。一方面,“美麗中國”應該是一個科學發展的中國。在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需要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建設“美麗中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理論指導??茖W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因此,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必須始終牢牢堅持“五個統籌”,除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外,也要做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內層面與國際層面雙管齊下,綜合考慮建設“美麗中國”,不能過于強調一個層面而忽視了另一個層面,要真正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懊利愔袊睂嶋H上也蘊含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目的,最終還是要落腳到最為廣大的人民群眾這個出發點上,為了人民群眾的福祉而努力,只有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才能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總之,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建設“美麗中國”,既尊重了社會發展的基本客觀發展規律,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最為鮮明的精神實質,在美麗中國的建設過程中,也將進一步豐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兩者的有機結合,必將引領社會向心力“多元歸一”,有力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有利于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推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和利益深水區改革,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新華每日電訊,2013-11-16\\(2\\).
[3] 美麗中國[N].光明日報,2012-11-28\\(7\\).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30.
[5] 三個倡導塑造時代精神氣質\\(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2-11-11\\(8\\).
[6] 習近平等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 面 [EB/OL].[2014-04-09].
[7] 平客.《美麗中國》從互不信任開始[N].南方周末,2008-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