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內涵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以人為本的根本含義,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p>
胡錦濤的以人為本思想批判地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發展。溫家寶總理指出:“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
二、傳統民本思想的發展歷程及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浩如煙海、綿延不絕,在其幾千年的發展、流傳歷程中孕育了豐富、深厚的民本思想。從西周時期的“明德保民”思想,到春秋時期的“輕天重民”思想,從戰國時期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到宋朝李覯的“安民”“養民”思想以及清朝唐甄“財用為生民之命”的養民富民思想,都集中體現了我國歷史傳統思想文化中“民惟邦本”和“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和傳統。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至西周時期,最早可追溯至 《尚書》,在 《尚書·五子之歌》 中就較為明確地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觀點。春秋時期民本思想逐漸形成。在中國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以民為本”的是 《晏子春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茍持民矣,安有遺道;茍遺民矣,安有正行焉?!?/p>
戰國時期民本思想趨向成熟,孟子是此時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民本思想主要圍繞君與民的關系展開,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該思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民。他在《孟子·盡心下》 中就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倍怯H民。以民之樂為樂,以民之憂為憂,順民之心,因民之欲。而荀子則在繼承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富國富民主張和“君民舟水關系說”。在 《荀子·王制》 中就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痹跉v朝歷代中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漢唐宋時期,民本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且被提高到了政治哲學的高度。西漢大思想家賈誼就提出了“以民為命”、“以民為功”、“以民為力”、仁愛愛民等民本思想。明清之際,民本思想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思想更加完善。王夫之提出了“以民為基”的主張,認為應實行“寬以養民,嚴以治吏”的治國策略。此外清朝思想家唐甄也提出“立國之道無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為國者。夫富在編戶,不在府庫?!边@是其養民富民思想的真實表達。
三、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之比較
1. 不同點
(1) 兩者的含義不同。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于“君”、相對于封建統治者而言的,其本質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地位,實質上是“官本位”的變種。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中的“人”,則是指在社會主義中國當家作主的人民,他們享有充分、廣泛的自由和民主權利,是國家真正的主人,黨執政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 兩者的目的不同。
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帶有階級色彩,封建統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整合民意,以維護和鞏固特定的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進而謀求特定的階級利益和實現特定的政治目標。而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的則是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人作為目的與作為手段的統一,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統一起來,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本,最充分地滿足和保證個人利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2. 相同點
(1) 兩者都重視民眾的作用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主張“愛民”“親民”,認為君民關系如同“舟與水的關系”,強調人在治國中的重要地位;而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必須傾聽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要求、集中群眾的智慧,形成正確的理論和政策,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 兩者都重視實現人的幸福生活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關注百姓的現實生活,強調要愛民、富民、齊民、惠民;而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也強調我黨工作始終堅持圍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展開,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3) 兩者都是對“官”提出的要求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以承認社會存在著“官”與“民”的群體性劃分為前提,“民本”的提法本身就是對“官”提出的要求?!懊癖疚弧笔翘摰?,“官本位”才是實的,民本思想所塑造的最理想人物就是“明君”和“清官”,旨在通過對君王和官吏品德人格的塑造來限制和約束君主的行為。而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則要求我黨“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和公仆意識,不斷增強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要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增強黨的意識,正確對待權力、地位、名利”。
四、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與傳統民本思想的關系
1.“以人為本”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升華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比“民本思想”的內涵更加豐富。首先是由“民”到“人”的范疇認識上的擴大?!耙匀藶楸尽钡摹叭恕?,它不僅包括“類的整體”“類的群體”,還包括“類的個體”,這就區別于傳統民本思想中的“民”,即統治視野之下的一切民眾。其次是思想上的延伸。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主體地位。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其實質就是“以人民群眾為本”。它既總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又從根本上否定了我國傳統民本思想中把人民當作接受恩施的客體,把人民自己當做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主體。
2.“以人為本”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創新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社會發展到今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需要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因此,我們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必須做到滿足人的自身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茖W發展觀“以人為本”之所以是科學的,正是由于它符合了客觀規律。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C].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文獻出版社,2008.
[2] 溫家寶. 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N]. 人民日報,2004-02-22(1).
[3] 杜建國. 科學發展觀與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歷史淵源[J]. 山東社會科學,2009(2):127.
[4] 朱明賢,楊森. 傳統民本思想的意蘊及內在矛盾[J]. 河北學刊,2008(1):229.
[5] 曹應旺. 科學發展觀淵源中的中華文化傳統[J]. 黨的文獻,200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