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黑龍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構建
【第一章】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研究引言
【第二章】農村文化服務相關概念及理論
【第三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制問題的原因
【第五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建設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相關概念及理論
2.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1.1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包含諸多方面的龐大體系,其緊緊聯系社會大眾和基層群眾的生活與生產,所以組成內容十分豐富。具體來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主要內容:(1)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是以文化基礎設施為基礎,通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多角度、多渠道、立體型的全覆蓋式公共文化網絡服務系統。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互相配合、相互交織為社會和基層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娛樂產品,提高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素質。(2)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工程。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工程主要指國家政府部門提倡的發起的公共文化重大項目工程,例如我國提出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互聯網全覆蓋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建設和諧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2.1.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我國農村經濟體制下,實行包產到戶,各戶耕種,農村文化正是相應于此小型農戶經濟而產生和發展的。相應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相對應的,主要著眼于農村社會效益,以政府組織及其投入為主導,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以非營利性為目的,以服務農民和提高農民素質為目的,為農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體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和狀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涵了廣播電視、電影、出版、報刊、網絡、演出、文物、圖書館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諸多文化領域,既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它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同時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新農村建設起著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普及文化知識,開展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權益。通過這一系列相關文化服務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科學的發展觀。在中國,建立并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措施,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2.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及作用
2.2.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個龐大且包含很多方面的體系,其緊緊聯系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與生產,所以組成內容十分豐富。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農村公共文化政策、理論體系。主要是指農村的政策法規、農村社會的公序良俗、傳統的價值觀念等。
(2)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主要指農村文化站、圖書館、農村廣播、電視覆蓋工程、農村互聯網信息共享工程等。
(3)農村公共文化信息體系。主要指農民群眾接受和掌握的公共文化服務信息,也包括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信息。
(4)農村公共文化生產、運營體系。主要指服務于農村文化生產和運營的相關主體和部門。
(5)農村公共文化資金保障體系。主要指政府部門用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資金及社會各界對農村公共文化的投入資金,它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順利進行的財力支撐。
(6)農村公共文化人才體系。主要指服務于農村公共文化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順利進行的智力支撐。
(7)農村文化創新體系。主要指農村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農村文化內容的改進、農村文化服務的體制機制完善等。
(8)農村文化考評體系。主要指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決策、規劃、建設的有效監督,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真正普惠于民。
2.2.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作用
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主要表現形式有:
(1)科普教育。農村群眾通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普惠最大的就是其科普知識的獲取和文化素質程度的提升。具體來說,科普教育主要包括四種形式:一是通過電視、廣播獲得科普知識。電視、廣播作為傳統媒體是農民最直接、最快捷獲取信息的渠道,農忙結束后,大部分農民都會打開電視或廣播瀏覽自己需要的節目,增加自己的信息量。二是通過書本、報紙獲得科普知識。目前,大部門農村都設立了農村文化站,在農村文化站中基本都有相應的農業生產、文化等圖書、報紙。也有部分農村對農民開放了農村小學、初中的圖書館,這都是農民獲得科普知識的重要渠道。三是參與各種學習教育活動。各鄉鎮每年都要舉辦如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農技培訓、政策法律宣傳一條街等活動,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村群眾提供學習政策、法律、科技、衛生知識服務,而且很受群眾歡迎。四是通過網絡獲取相關科技信息。但目前我國農村的網絡覆蓋面較低,據 2015 年 1 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 3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4 年 12 月,中國網民規模達 6.49 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 3117 萬人?;ヂ摼W普及率為 47.9%,較 2013 年底提升了 2.1 個百分點。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 5.57 億,較 2013 年底增加 5672 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 2013 年的 81.0%提升到 85.8%.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 27.5%,規模達到 1.78 億?!?/p>
(2)傳承民間文藝。在民間有大量傳統且有價值的文藝活動,自古以來對于農村文化有著極強的表現力,也不斷傳承著農村人民的精神文化。但這些過去十分活躍的民間文藝活動在農村已經萎縮,多數成為了農村辦紅白喜事或節慶助興表演節目,而且有的民間文藝產品如果不及時搶救,還將可能失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有利于傳承民間文藝,豐富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與形式。
(3)體育健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很大一部分可以用于農村群眾的健身活動。目前,在廣大農村流行的廣場舞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它不僅增強了農民群眾的身體素質,也滿足了其文化精神需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有利于方便農民健身,提高文化素養。
(4)休閑娛樂。隨著我國人均 GDP 的逐年提高,農村群眾的消費需求取向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過去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的較低層級對吃、穿的滿足已經達到飽和,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高層次轉變,即農村群眾有對文化、精神層面的較高需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層面的變化。
2.3 公共產品理論
2.3.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屬于公共產品
按照薩繆爾森等西方主流經濟的觀點,判斷一種產品或服務是否屬于公共產品主要有兩個指標,一是非排他性,二是消費的非競爭性。所謂的非排他性是指,一旦提供了公共產品,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若想排除其他人對該公共產品的使用,成本過于昂貴或技術上不可行或極其困難。所謂消費的非競爭性是指,該公共產品在增加消費者時,邊際成本為零。即增加消費者不會對已經存在的該公共產品的分享程度帶來改變。依據公共產品的這兩個特征,我們可以將不同的物品劃分為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及私人產品。完全具備兩個特征的物品屬于純公共產品,兩個都不具備的屬于私人產品,只具備一個或兩個中的一部分的,屬于準公共產品。國內一些學者也試圖拓展薩氏對公共產品的界定,并提出“由政府供給的公共服務型公共物品派生、衍生的產品,包括其正外部效應,一般均為公共物品,典型者如公共環境?!雹僖来?,我們可以考慮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產品特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屬于公共產品。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最具有實物性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而言,其具有非排他性,但其在使用的過程中,其一定程度地存在消費的競爭性。比如有線電視、網絡等。就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而言,其屬于公共產品。而其中的一些公共文化服務如圖書館、文化廣場等屬于純公共物品;而一些公共文化服務如有線電視、網絡則屬于準公共物品。此外,按照學者們對“公共產品”概念的拓展和延伸的理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也屬于“公共產品”.
2.3.2 公共產品的投入
按照馬克思公共產品理論,一定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共同利益需要的性質和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適合發揮市場在公共產品投入中的作用;而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為了保障居民的起碼的生活需求,應該發揮政府在公共產品投入中的作用。
西方的公共產品理論則圍繞消費偏好顯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決定公共產品的供給。但薩繆爾森則認為,消費者在消費公共產品時,有可能為了“搭便車”
而不愿意真實地表露自己的偏好。蒂布特提出“以腳投票”理論,試圖通過“以腳投票”解決偏好顯示難題。不同的地方政府通過對公共產品的提供來贏得選民,進而有可能解決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問題。
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政府成為公共產品的主要的供給者。但李克強總理在 2015 年5 月 13 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指出,“我們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仍然有很大缺口,需要加大投資。但加大投資不能僅靠政府‘包打天下'.”①作為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而言,其投入也同樣不能只靠政府,而應該不斷拓寬投入渠道,合理利用和發揮市場的作用,以不斷增加資金投入量,為滿足農民不斷增加的文化需求,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
從西方的公共產品理論來看,當前中國農村,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與水平,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各方面政策、資源,可以嘗試一定程度地在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間引入競爭機制,特別是發揮績效管理的作用,以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4 績效管理理論
2.4.1 績效管理理論的形成
隨著人們對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研究實踐重視,績效管理逐漸成為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管理理論??v觀績效管理理論形成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 70-90 年代的績效評估的反思重估階段。斯潘伯格(Spangenberg)指出傳統的績效評估與組織文化、組織的目標、組織的規劃等其他組織因素不相關,是一個非常獨立的自我系統,而組織的規劃這些組織因素對組織的推進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尼克爾斯(Nickols)認為,在績效管理過程中,一個組織需要有一個共同的發展愿景即組織目標,在具體的績效評估中,應該把組織的各體對組織達成發展愿景的具體情況清晰表現出來。
同時,組織的發展愿景可以根據組織的不同發展階段靈活改變。湯姆科恩(TomCoen)和瑪麗金肯斯(Mary Jenkins)在總結許多管理實踐案例后,指出應廢止績效評估。范德瑞(Fandray)指出應當用績效管理系統代替每年的績效評估。
第二個階段是績效管理理論體系的豐富發展階段,該階段始于績效評估的反思。英國學者羅杰斯(Rogers)和布瑞德魯普(Bredrup)認為,績效管理要從管理組織角度來考慮目標制定,績效改進和考查計劃。他們認為績效管理通過決定組織戰略以及通過組織角度,技術事業系統和程序等來加以實施。斯科尼爾(Schneier)與貝蒂(Beatty)認為績效管理系統應該是一個循環周期:包括衡量和標準;達成契約;規劃、監督、控制;評估;反饋;人事決定;開發再回到衡量標準??妓固├眨–ostello)認為績效管理通過將各個員工或管理者的工作于整個工作的宗旨連在一起,來支持公司或組織的整個事業目標。英國理查德?威廉姆斯(Lichard.wiliams)把績效管理系統分為四個系統:一是指導與設計階段,即為員工確定績效目標和評價績效的標準;二是管理與支持階段,即對員工的績效進行監督和管理,提供反饋與支持,幫助他們排除阻礙,完成目標;三是考查與估計階段,也就是組織單位根據評估的最終結果,對員工進行相應的懲戒和獎勵。①在西方國家,績效管理理論已成系統和體系?;仡櫩冃Ч芾砝碚摪l展的歷程,從 Nickols Tom Coen 等提倡的績效評估的廢止開始,涵蓋了整個組織文化的變遷過程,諸如指導、反饋、薪酬和晉升決定以及法律的闡述等內容等。
2.4.2 績效管理理論的應用
隨著績效管理理論的逐漸成熟,許多西方組織嘗試將績效管理工具進行了理論嫁接和應用轉化,并衍生出許多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一理論在西方政府中被廣泛應用。有許多研究表明,任務績效和關系績效在很多組織中是在同一水平線上的,考核員工時兩者通行并用。一般來說,組織對某一員工關系績效的考核指標很好,那么對該員工在任務績效的考核指標也會很好,組織在對某一員工關系績效的考核指標很差,那么對該員工在任務績效的考核指標也會很差,也就是說,任務績效和關系績效具有正相關性。在人才的選拔發面,關系績效也被廣泛運用?,F在很多單位組織包括公務招考中采取的結構化面試就是關系績效的具體應用。通過結構化面試,用人單位會對員工進行個性的測量,考察出員工的綜合分析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等關系績效的水平,可以有效地為本單位選取一個最適合本單位工作的員工,也為該員工在進入組織后的培養提供了客觀依據,進而提高組織選拔培養人才的準確度。關系績效對組織的薪酬決策也會產生一定的直接影響。一般來說,組織對某一員工關系績效的考核指標很好,那么組織就會對該員工在薪酬提升、學習晉升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機會。如果組織在對某一員工關系績效的考核指標很差,那么組織對該員工在薪酬提升、學習晉升方面就不會提供相應的空間和機會。
也就是說,關系績效和組織的薪酬決策也呈現正相關性。此外,關系績效對組織中的人際沖突、溝通協調,發揮組織的團體優勢、摒棄組織的個別劣勢,達到組織工作效率的最優配置,達成組織的共同愿景和目標等方面都會起到一定的影響,這也是關系績效的重要內容。
績效管理理論作為現代管理理論的重要研究成果,其自身的發展越來越要求聯系實際,注重應用性?,F有的研究做出了一些可貴的探索,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因此,要想更好的探索績效管理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取得更好完善。在人、財、物的投入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為更好地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發揮績效考核的作用,才可以更好地推動相關服務人員的工作熱情,進而更新理念,不斷創新。今后,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績效管理的評估手段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會越來越有廣泛的應用??梢酝茢嗫冃Ч芾碓谵r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現有人財物投入情況下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加大績效管理的研究,融合新的技術方法將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產生積極的實踐意義。